浙江在线09月18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陈晓)前几日,阿里巴巴举办了第三届服饰订货会,展位从第一届的80个扩展到如今的500个,人气颇旺。来参会的一位厂商告诉记者:“原本我们都是接外贸出口的单子,这两年订单缩水得厉害,现在我们工厂80%的货都是为线上客户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个案。浙江为数不少的服装厂在十年间感受到了四季的轮回——
十多年前外贸火,订单一张张地飞来,老板接了单四处招人加工赶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外贸订单明显减少,大多数服装加工厂陷入半开工状态,生意一落千丈;近几年,淘宝卖家开始找上门来。起先部分服装厂还看不上这样零散的单子,渐渐地发现这是最现实的活法。现如今,杭州不少服装厂开始转型,接下淘宝卖家“私人定制”的订单,交由乔司这边的服装厂打版制衣。O2O+私人定制,让这些服装小厂的老板们重新看到了曙光。
为淘宝店家打版制衣,乔司大部分服装厂找到了活路
葛卫斌在乔司有一家自己的服装厂。10年前,工厂大部分的订单都以外贸为主。
几年后,葛卫斌渐渐感受到了寒意。“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因素,外贸订单一年比一年少。”
一次偶然的机会,葛卫斌接触到了几个有想法的淘宝卖家。双方相谈甚欢,决定合作。
“2010年到2013年是线上订单量特别大的几年,有些卖家的订单一季度就能有5万件。”葛卫斌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淘宝走的是“爆款”的推广路线。厂里做的几个款式放到网上轻轻松松就变成了“爆款”。
听说淘宝生意好做,呼啦啦的,乔司附近的服装加工厂都开始来抢线上订单了。
大约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爆款”路线越来越难打造了。阿里巴巴开始大力推广“天猫”后,很多淘宝个体卖家感觉流量在流失。很快,葛卫斌也受到了影响,“比起前几年,我们的线上订单也开始缩减了。”
谁都没想到,葛优葛大爷的《私人定制》一上映,就把“私人定制”的概念给炒火了。机灵的淘宝卖家立刻打出了“私人定制”的招牌。追逐潮流,崇尚个性的“90后”对于在大街上撞衫这种囧事是排斥的。有时候仅仅是衬衣的袖扣,胸口一个LOGO,他们也要自己DIY,标新立异。
私人定制走红,服装厂渐渐开始接受小订单
浙江菲斯特公司有限公司是温州的一家家族企业。总经理黄智哲告诉记者,从他的爸爸这辈就开始经营服装厂,之后交给他打理,现在由儿子来接班管理。“菲斯特”也同样经历了服装企业的瓶颈期,这两年公司开始增加线上订单后,才重新找回了商机。
“2006年公司顶峰的时候,我们的出口订单产值在2亿左右,1800个工人。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订单缩水得相当厉害。”
“很多传统服装厂接不到订单,管理也有了危机,奄奄一息的工厂特别多。最主要的都是在关键的转折点没有把握住机会,也不会自己去创造机会。他们就是一直等着订单飞过来。但是老底子的订单模式早就过去了。”黄智哲告诉记者,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调整后,厂里目前留下了400名工人。
虽然90%的订单还是以外贸为主,但和葛卫斌一样,黄智哲的公司接了不少线上卖家一对一的定制单子。
如今,在乔司,很多服装厂的线上订单已经远远超过线下订单。最初,做惯了大单子的服装厂,接到淘宝卖家这些私人定制的订单时还有些不情愿。因为每单数量都很少,有些甚至只有五六十件,为此专门打版制衣,似乎有些不划算。
渐渐地,乔司老板们发现,这样的订单数量不大,却源源不断。这次阿里的服饰订货会上,甚至来了不少省外的客商,有东莞、汕头、深圳这些南方城市的,也有特意从北方赶来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