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玉妹指着照片中15岁的自己说,“那时候,我瘦得只有36斤。”图中拿相机者为徐永辉。
徐老展示刊登有5户人家故事的报纸版面。
浙江在线09月18日讯 (钱江晚报驻嘉兴记者 黄娜/文 通讯员 李剑铭 李佳伟/摄)徐永辉,浙江日报高级记者,被誉为新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从20岁到86岁,他放不下手中的相机,一直用镜头记录普通农家生活的变迁。
昨天,一场别开生面的见面会在嘉善县档案局举行,主角是徐永辉和他在嘉善跟踪拍摄的5户人家。
跨越半个多世纪,参会的老人最年轻的也已66岁了,有的已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这场“叙旧会”依旧谈笑风生。
他们身上流逝的岁月,都被徐永辉用镜头凝固,一张张照片定格住了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生活变迁。而这5户普通农家人,正是祖国这些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缩影。
曾因患血吸虫病瘦到只有36斤
如今是个整天乐呵呵的胖大娘
上午9点不到,老人们陆续来到嘉善县档案局,嘉善虽不大,但大家也都多年未见,话匣子一打开,聊得特别热乎。
徐老身穿普通白色衬衣,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环保袋里装着发表过的关于这5户人家的老照片,每来一人,就站起来握手。
“玉妹,你越来越漂亮了啊!”66岁的娄玉妹一出现,徐永辉就夸上了。
娄玉妹身穿枚红色的裙子,体态丰腴,黑色长发盘着,笑脸盈盈。根本想不到,她15岁时曾因患血吸虫病瘦到只有36斤。
参观档案局的陈列馆时,娄玉妹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照片拍摄于1964年,当时她才15岁,患了晚期血吸虫病,脸色蜡黄,骨瘦如柴,肚皮凸起,瘦到只有36斤,是电影《枯木逢春》中的原型,也是那场“送瘟神”战役的亲历者。
经过160天治疗,她康复出院。1970年,21岁的她嫁给了长他4岁的卢孝良,成婚时已是体态丰腴的姑娘。
1973年,徐永辉去嘉善县文化馆看老朋友,正好看到文化馆宣传员在整理“血防”题材照片,娄玉妹就这么被“相中”了。
这一拍,就是近40年。娄玉妹家从住草棚到两间平房、再到造楼房;近几年拆迁,他们“泥腿子”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居民小区。
如今,娄玉妹和卢孝良两口子,每人每月都有1600多元的养老金,儿孙也在同一小区,小日子幸福滋润。闲不住的她还在社区帮忙,成了一个整天乐呵呵的胖大娘。
而这些变迁,都记录在徐永辉的镜头里。
“谢谢共产党,让我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娄玉妹站在照片前,唱起了毛主席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这首诗刻在了我脑子里”。
记录一家三代
从“农业状元”到“致富状元”
昨天的座谈会上唯一一个青年陈健,是浙江众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大魁之子。
他一进门,徐永辉就牵着他的手边走边说,就像爷爷牵着孙子。要说徐永辉和陈家的缘分,确实要说陈健的爷爷陈永庆。
建国初期,徐永辉采访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嘉善的丁栅乡,而陈永庆当时是农业的一把好手,作为青年积极分子,还参加全国会议见过毛主席。
“这家人一开始卖豆腐,卖不掉全家人只能喝豆腐汤,生活很贫苦的。后来儿子陈大魁有魄力,脑子活,先做纽扣生意,后来又做插头,现在做塑料薄膜,做成了上市公司。”说起陈家的变迁,徐永辉如数家珍,“为了研发新机器,陈大魁几天几夜没睡,真的是吃得起苦。”
前天(16日),徐永辉还去参观了公司,陈健一直陪同左右,“看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产值越来越高,这家人从‘农业状元’奋斗成了‘致富状元’。”
徐永辉临别时,作为关心后辈的长者,教导陈健,“要学习父亲本领,创业不容易,要传承父辈的精神,艰苦奋斗。”
他的心愿
特意带上儿子,希望他替自己继续记录
除了这两家的变迁外,还有曾经张安村青年突击队副队长朱永其、上海知识青年下乡在嘉善农村艰苦劳动的典型孙桂珍、农村青年最后成为嘉兴市政协原副主席的“种田干部”钱雪林等。
见面会开始前,档案局播放了央视《艺术人生》专访徐永辉的片段。档案局局长蔡加冬称徐永辉是“最有毅力的档案工作者”,“照片是记录历史的很好载体,徐老在当时这么艰苦的条件下,把镜头对准普通农民,干了一辈子,真不容易。”
“回忆过往,我还是很激动,嘉善是我跟踪摄影开始的地方,我三分之一的素材都在嘉善。”徐永辉动情地说。
“他艰苦朴素,工作勤勤恳恳,来我们家这么多趟,还是前年我儿子强留他吃了一顿饭,每次总说吃完饭才来的。”娄玉妹说。
“来田间采访,让他去我家吃口茶都不肯,直接去田头拍照,徐老对工作的热情真的值得学习。”钱雪林说。
老友管玲缇说,徐永辉对大家非常随和,采访不怕苦,“那个年代都靠走路,去采访个素材要两三天,早上出发,有时晚上才到,天都黑了,能吃上个豆腐汤拌饭就很好了。”
徐永辉也感叹,“当时采访我一手拎着毯子,一手拿着相机,晚上有时铺上稻草就睡了,现在完全不同啰。”
徐永辉说,记者是个跑腿的工作,不要摆架子、不要道听途说、不要指手画脚,就是好好记录别人的故事。
“我初见他们,米桶没米,饭锅没饭,一年年一点点变化,我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记录下国家变强变富后,百姓过上好日子。”徐永辉这次把儿子徐汇也叫了一起来,“我老了,这次让儿子也认识这些采访对象,我希望他能继续记录下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