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抗战胜利70周年 > 最新消息 正文
浙江全新抗战口述史面世 多名老兵完成史料收集后辞世
2015年09月20日 08:05:2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 记者/吴振宇
【摘要】 在全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今天下午,浙江省政协抗战史料专辑《血色记忆》在杭举行赠阅高校学生仪式,这也是该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

  浙江在线杭州9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吴振宇 编辑/马丽红)1931年的今天,柳条湖的雁夜狼烽揭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成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记忆。在全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个日子也有着格外不同的意义。

  今天下午,省政协抗战史料专辑《血色记忆》在杭举行赠阅高校学生仪式,这也是该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

  抗战老兵胡保今:亲身经历的记忆无法磨灭

  今天一大早,家住杭州的抗战老兵胡保今与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打开电视收看新闻。在荧幕上播出纪念“九一八”的相关报道时,这位94岁的老人突然陷入了沉思。

  胡保今告诉浙江在线记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年仅十岁的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未来的命运将因为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而改变。1940年,胡保今的家乡安徽省肥西县沦陷。因为亲眼目睹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他在第二年毅然加入了新四军部队投身抗日斗争。“誓死不能当亡国奴。”胡保今告诉记者,正是抱着这样质朴的信念,自己远离家乡投身抗战,开始了自己近半生的戎马生涯。

  前不久,胡保今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胜利日大阅兵的盛况,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依然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在与日伪军的作战中,他和战友们的武器装备十分落后,这与大阅兵中所展示的我军现代化军事力量形成了惊人的对比。

  “亲身经历的记忆是无法磨灭的。不应该让历史被遗忘,更不容被改写,中华民族千秋万代都应该记住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的牺牲。”胡保今颇为动情地告诉记者。

  在全国各界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战争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成为备受关注的史料发掘内容。“征集抢救抗战史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可以说只争朝夕。”《血色记忆》的执行主编、省政协文史编辑部总编辑杨帆说,如果说宏大叙述是历史的骨架,那么个性化的口述史料就是历史的血肉,抢救发掘这些珍贵而鲜活的记忆是一个梳理历史、还原事实、呈现真相的过程。

  高校学子蒋泽南:口述回忆让历史更加鲜活

  今天下午,省政协抗战史料专辑《血色记忆》赠阅高校学生仪式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这也是该书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来自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多所在杭高校的学子参加了活动。

  杨帆告诉记者,浙江是抗日战争中抗击日军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重要阵地。在这本抗战史料专辑中收录了80篇文章,其中包括20篇新近发掘的抗战亲历者口述史料。作者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或是亲身经历,或是亲眼所见,或是亲耳所闻,既把自己作为历史的经历者,也把自己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多层面多视角记述70年前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能够切实起到“匡史书之误、补档案之缺、佐史学之证”的功效。

  “在征稿和编书过程中,令我们文史工作者揪心的是,这些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弥足珍贵,但也渐行渐逝。”据省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徐志平介绍,抗战老兵李树森老人出生于1915年,在文史工作者整理完成他的口述史后不久就离世;1917年出生的王中领老人,在今年7月史料专辑进入最后的审校,编辑人员与老人核稿之前也与世长辞。

  过去的几十年中,仅浙江省市县三级政协文史系统做历史累计已征集出版了50余册、1000多万字的抗战史料,这也成为《血色记忆》重要的选稿来源。面对宏大的抗战史料,图书编者在研究浙江抗战历史的基础上选编了史料文章,并逐一校核事实,较好地反映了浙江抗战历史的代表性人物、典型性事件。

  参加今天活动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校生蒋泽南说,《血色记忆》不同于以往所见的抗战历史书籍,以非常鲜活的历史记忆呈现了抗日战争的史实,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

  德国学者吕森:日本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著名作家叶永烈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口述史料固然存在其主观性和误差,但在历史研究中能够发挥极为重要的佐证功能,能够使历史呈现出更加生动的面貌。

  近年来,日本国内对战争历史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部分日本历史教材对侵略历史的美化和歪曲遭到了日本国内外各界的批评,也与德国文化教育界积极进行历史反思形成了鲜明反差。因此,对抗战经历者口述史料的挖掘、对青少年群体的历史教育也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与德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没有在精神上接受和反思战败,也没有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可取的教训。”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约昂·吕森告诉记者,德国的实例证明,历史记忆的消极影响可以得到解放,从而可以塑造一个可持续的历史文化。

  吕森还特别指出,日本没有对自身历史形象中的种族中心主义特征进行批判。在历史身份形成过程中,克服民族优越感才能更好面向未来。吕森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地保护自身的历史记忆,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民族历史观。

  “任何一段历史,都是由当时的人们来承担和写就的,对后人而言,不可能去改变那段历史。我们去回顾和叙述那段历史,也必须实事求是,站在那个时候的立场,这样才能复原,才能把真实的历史告诉后人并传承下去。”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教授也认为,对青年一代的历史教育需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心态,保持一种“把历史回归历史”的态度。

  渠长根说,历史观也需要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不断地进行调整,并非一成不变。但历史终究是人写作的,由后人来表述,因此历史必须尽可能真实,这应该是基本的历史观。

责任编辑: 周舸

标签: 九一八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