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老家就在天封塔对面,位于开明街和莲桥街之间。
屠呦呦家的老房子还在,不过早就没有住了,老邻居也都已经搬走了。前几年,陈老先生还拍过几张老家的照片给屠呦呦寄去过。
根据陈老先生的指点,记者来到了这一地块。这里现在是一片工地,机器声隆隆作响,不久,将矗立起一排排崭新的建筑。但尚有几排老房子依然遗世独立着,像屠呦呦一样,沉浸在自己的平静世界中。
昨天,宁波女科学家屠呦呦的论文,在最新一期的生物医学领域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滚烫出炉,目前尚无译文。《自然》杂志是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而屠呦呦在同样属于国际顶尖生物杂志《细胞》上发表的文章,则已经有了译文,还有关于她的情况介绍。
屠呦呦同窗人才辈出
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的屠呦呦是宁波人,高一时就读效实中学,高二高三就读宁波中学,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昨天,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的网站上,都挂出了校友获奖的喜报。
记者昨天来到宁波中学,翻开宁波中学的简史《百十春秋》,在1951年高中毕业生的名单上,找到了屠呦呦的名字。记者同时发现,屠呦呦的同一届同学人才辈出,有曾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中科院院士石钟慈、少将童中杰、著名出版家傅璇琮,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等人。
10多年来,宁波中学2个月一期的校报,一直都在寄给屠呦呦,从未间断。
老同学互通电话传递喜讯
记者在美丽的东钱湖畔,找到了屠呦呦的高中同班同学陈效中。
陈老先生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曾担任过清华大学招生组组长,近年叶落归根,隐居在东钱湖畔。他与屠呦呦同龄,都是81岁,初中时与屠呦呦丈夫李廷钊是同学,高中时与屠呦呦是同班同学,后来大家都考到了北京,两家人经常走动。陈效中来到宁波后,屠呦呦还给他来过一封信。
大前天,宁波另一位同学看到《宁波晚报》的报道后,打电话给陈老先生,宁波中学北京校友会获知屠呦呦获奖喜讯后,也给他来了电话。
屠呦呦终于得大奖了!陈效中十分激动、十分高兴。他马上给屠呦呦去电,此时屠呦呦已和丈夫李廷钊一起去美国领奖了。
这两天,平常不太联系的老同学们都纷纷互通电话,传递着这个好消息。陈老先生还特意把报纸上的新闻剪下来收藏。
“她喜欢的事情,会努力去做”
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关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宝贝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
女科学家生活上是个粗线条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
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说到这里,陈老先生忍不住大笑起来。
青蒿素研究耗费她无数精力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屠呦呦十分严谨,兢兢业业。
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丈夫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
为了青蒿素,屠呦呦付出太多太多。后来关于青蒿素究竟是谁发明的,引起过一番争议。对此,屠呦呦曾向陈效中表示,她有过不开心的日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