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8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洪波) 最近,全国公安厅局长座谈会再次聚焦公安改革。作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全国4个综合试点省市之一,浙江公安机关坚持效果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配套、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促进、法治引领与创新推进相结合,着力推进各项改革,群众获得感与满意度不断攀升。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我省各地治安平稳,百姓欢度节日,公安机关再次交出一份出色的成绩单。
如何以民意为导向推进改革,让广大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公安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省公安厅研究制定《2015年浙江省公安厅重点改革任务分工实施方案》,确定29项重点改革任务,并形成细化方案。
服务更注重群众利益、执法更注重公平正义、警务更注重快速高效,一场深刻的公安改革正在浙江演绎。
机器换人,向科技要平安
着力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和治安治理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摘自《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前不久,嘉善县公安局接到群众报警:魏塘街道解放西路与体育北路交叉口发生抢夺案。
接警后,指挥中心立即指令派出所、巡特警出警,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实现可视化指挥。同时,刑侦、技侦等警种合成作战,通过沿街监控视频,研判嫌疑人的体貌特征和行踪轨迹。巡逻、设卡、围追堵截……仅过5分钟,嫌疑人周某就被警方抓获。
合成作战,一种依靠科技和信息化,打破警种壁垒、形成资源叠加的新型警务机制,成为大数据时代公安打防犯罪的利器。目前,省、市、县都建立了合成作战指挥体系,形成值班接警、视频监控、情报研判、指挥调度“四位一体”的合成作战指挥平台,实现快速响应、精确打击。
平安,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重要的发展环境。这种理念始终贯穿公安改革的全过程。
近年来,浙江以占全国2.7%的警力,侦破了占全国约10%的刑事案件,逮捕了占全国8.3%的犯罪嫌疑人,取得不凡的业绩,这得益于扎实的改革之举——通过“机器换人”,向科技要警力,向管理要效率。
在杭州,一张高科技的防范网络已纺织而成。杭州市公安局率先推行以“防区”和“防控组团”为基础的网格防控模式,依据辖区治安状况、警力情况、社会资源等要素,划分446个防区、39个防控组团,并充分整合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全球定位系统(GPS)、3G无线传输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信息化平台,警情处置实现扁平化、可视化指挥。
依托“智慧浙江”建设,科技防范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到去年底,全省已建设安装各类视频监控摄像机155万余台,百万“天眼”时时护佑平安。同时,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推向街面,整合配备各类巡防力量20万余人,设立省、市、县三级卡点585个。从2012年至2014年,“两抢”案件分别同比下降11.61%、41.1%和15.1%,盗窃案件分别同比下降5.23%、16.6%和3.04%,群众的安全系数逐年攀升。
既有严谨的顶层设计,也突出基层创新,浙江公安改革不断实现跨越式突破。
今年初,省公安厅专门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制定《2015年浙江省公安厅重点改革任务分工实施方案》,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造新型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执法权利运行机制等29项重点改革任务,逐一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并签订责任书。
杭州深化大数据应用推出首席数据官制度,温州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社会治安虚拟管控新模式,台州推出全国首个公共安全教育馆,衢州推出社会治安和队伍状况评估两张报表……一项项接地气、惠民生的基层创新举措,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大显身手。
精准服务,向改革要红利
从政策上、制度上推出更多惠民利民便民新举措,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摘自《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百姓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准。
今年以来,浙江公安机关从户籍制度、“车驾管”制度、出入境管理、窗口服务等老百姓期盼的领域入手,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9月18日,在绍兴市上虞区务工10多年的安徽人邬小梅,拿到了新型的IC卡式居住证。这张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金融服务、商业应用和企业管理5大功能于一身的居住证,承载着我省2300余万名新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渴望。这一做法,即将在全省推广。
如何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让更多人享受公共福利,一直是浙江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
在国内一举叫响的德清户籍制度改革,始于2013年9月,不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更是将改革触角伸向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和权益,对户籍背后附属的26项政策实行城乡并轨。
目前,全省有10个试点县(市、区)的户籍制度改革方案获省政府批准同意,其中6个试点县(市、区)已启动实施,社会反响良好。
改革,要以民意为导向,更加注重百姓感受。凡是群众满意的,就大胆做;凡是群众不满意的,就坚决改。在法律的框架内,我省坚持最大限度优化办事流程,最大力度服务各地群众。
不经意间,浙江百姓感受到了许多温馨的变化。
——食品药品越来越安全。省公安厅成立打击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的专业队伍,仅去年全省共移送起诉涉及食品、药品、环境的犯罪嫌疑人4192名。
——户口申报越来越方便。今年2月,省公安厅推出户口申报事项一地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审签与发放分离等12项服务措施,每年为300万名群众提供便利。
——出入境办证越来越高效。目前,全省可签发往来港澳证件签注的县级机构20余家,数量为全国最多。成为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和签注、往来台湾通行证和签注申请表“三表合一”的试点省份,群众申领等候时间平均缩短50%。
——个性化服务越来越贴心。在全面推进110社会应急联动的基础上,浙江公安于今年6月推出全新的114移车服务。这项服务覆盖全省11个地市,已为群众提供移车服务30余万起。
只要能方便群众,再大的利益也必须剥离。
以往,我省机动车驾驶科目二和科目三考试,由公安交警部门分配名额,不仅给驾考人带来不便,也容易引发权力寻租。今年7月,我省推出机动车驾驶人考试互联网自主预约、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省内异地考试、全天候移车求助社会化服务等交通管理10项创新举措。截至目前,全省通过互联网自主预约两个科目的学员达44.9万人次。
阳光执法,向规范要公平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摘自《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
执法公信力是易碎品,必须时时保持如临深渊的紧迫感。
我省公安机关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问题和可能影响执法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从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执法责任制和人权保障制度4个方面,将群众期盼的公平正义落实到各个执法环节。
在温岭市公安局办案中心,犯罪嫌疑人被带进办案中心后,全程由高清摄像同步录音录像、自动刻录,可随时供管理人员和法制部门审核察看,办案区之间都有物理隔离,24小时无死角监控,倒逼规范化执法。
执法办案场所精细化建设,是浙江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全省已投入1.7亿多元资金,升级改造办案区1055个(不含交警)、执法管理室328个、综合性物证管理室529个。
诸暨市公安局成立全省首家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海宁市公安局成立物证管理中心……一个个高科技、个性化的场所,有效促进警情、案件、人员、物品的管理。
阳光执法,剑指权力任性。
在嘉兴,《公安机关执法管理标准体系》成为民警的铁律。当地公安机关对道路交通安全、治安管理、消防管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出入境管理、易制毒化学品的6大类、222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逐一分解细化,规定具体明确的自由裁量情形及处罚幅度。
如今,一项全面规范执法行为的新举措——民警执法办案积分制,正在我省各地实施,引起国内瞩目。这一办法根据办案质量、效率等指标折算积分,倒逼民警规范执法。
“积分制看得到、摸得着。现在,每次案件评分公布后,我们都会查漏补缺,哪个环节被扣分就加强这个环节的执法学习。”金华市公安局江南分局民警胡晓燕深有体会地说。
目前,全省106个县级公安机关已制定积分制实施细则,占县级公安机关总数的91%,通过奖优罚劣激发民警执法办案的规范化和主动性。有的地方还开发运用积分制信息系统,实现执法管理与执法考核的信息化。
群众只要点击绍兴公安公众查询服务平台,就能直观了解警务信息及相关便民举措,还可以全程查询办证办事、公安执法等事项进度。这是全省首个建成开通运行的公安网上公众查询服务平台,旨在进一步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以警务公开倒逼执法规范,构建开放、动态、惠民的“阳光执法”。目前,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对全省公安系统行政许可项目、名称及审批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调整,并向全社会公告。
在浙江,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正以群众看得见的形式加快实现。
-专家观点
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夏崇源:浙江公安改革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高,成效也很明显。他们注重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注重直面问题、自我剖析;注重超前谋划、大胆探索。尤其在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紧抓民生、警务、队伍中的问题开展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