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一“面”之缘牵挂35年 当年鸡毛换糖义乌小伙寻好心人相聚好心人
2015年10月09日 07:22:09 来源: 钱江晚报

   浙江在线10月09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龚望平)

  1980年,腊月。湖南省株洲县最西部的铁篱村,17岁的金华义乌小伙金佩庆穿着蓑衣,挨家挨户地吆喝着“收鸡毛咧”。

  天渐渐暗了下来。村里的一位大叔不仅把家里的鸡毛免费送给了小伙子,还烧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招待,让他减轻赶路的疲惫和冬日的寒冷。

  35年过去,金佩庆已年过半百,当年那位好心的大叔和那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始终无法忘却。

  通过多方联系寻找,去年年底,金佩庆终于联系上了好心大叔,并于这个“十一”赶到湖南株洲续下这份“欠”了整整35年的一“面”之缘。

  昨天下午,金佩庆一边看着从湖南拍回来的照片,一边和钱江晚报记者聊起了35年前的那碗面。

  缘起

  一碗面,他和他就此结缘

  52岁的金佩庆是一位高中老师,老家在义乌。在物资匮缺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男子盛行走南闯北,以糖、针线等低廉物品,换取鸡毛等废品获取微利。

  1980年腊月,念高一的金佩庆放假在家。在湖南株洲“鸡毛换糖”的父亲金增兴来信说,想多收点鸡毛。寄宿在铁篱村村民彭铁华家中,春节不打算回家,希望儿子来帮忙。

  金佩庆赶往株洲后,常与彭铁华的儿子在一起收鸡毛。一天下午,天下着雨,两人到一户村民家中。主人叫王光林,看到金佩庆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就攀谈起来。两人谈得很投机。

  天色暗了,两个小伙子准备回家。不想,王光林端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出来。那时候的面条是好东西,专门用来招待客人。

  盛情难却,两名年轻人吃完面条才走。而且,王光林坚持没收鸡毛的钱,还帮忙到几个邻居家给两人又收了些鸡毛。

  苦寻

  35年,他一直不放弃寻找他

  当时一碗面条两三毛钱,金佩庆悄悄地在面碗底下压了5毛钱。没想到,当晚王光林冒雨走了七八里路赶到彭铁华家,硬把5毛钱还了回来,还夸金佩庆聪明懂事有修养。

  金佩庆觉得,自己用商人的思维去对待村民的热情,心里相当歉疚。回到义乌后,他专门给王光林写了一封感谢信,由彭家转交。

  1984年,金佩庆考上了大学,想写信告诉王光林,遗憾的是对方搬离了铁篱村,失去了联系。他一直通过彭家打听,也没有消息。

  1988年,金佩庆大学毕业,特地去了一趟铁篱村,还是没有王光林的消息。2004年,他又把这一遗憾写成文章《五角伙食费》,发表在义乌当地的报纸。

  去年底,彭铁华和铁篱村村支书到义乌公干,联系了金佩庆。提起当年的事,村支书大呼无巧不成书。原来,他不仅认识王光林,还知道对方现在的住址。这让金佩庆喜出望外。之后,他开始与王光林电话联系。

  缘续

  这个“十一”,他们终于再次见面

  “十一”假期,金佩庆带着妻子赶赴湖南株洲看望王光林。出发前,他特地跑到市场上买了红糖、蜜枣等能代表义乌的特产。

  10月5日下午2点多,金佩庆如约而至时,79岁的王光林老人已经在楼下等了一个多小时。

  一见面,王光林就握住了金佩庆的手,拖着他往家里走。“义乌人太有情谊了,没想到一碗面让你牵挂了这么多年。”王光林说,当年对金佩庆印象就特别好。

  金佩庆问老人身体怎么样,王光林连连点头,还做起了健身操。老人说,他本来想去义乌看看金佩庆,但家人不让他出远门。

  当天晚上,王光林盛情邀请金佩庆留下来一起吃晚饭。坐在饭桌前,金佩庆再次想起了35年前吃面的场景。

  昨天晚上六点多,钱江晚报记者给王光林打去电话。一提起义乌,他马上就说出了“金佩庆”的名字,“好孩子,谢谢他记得我。”

标签: 鸡毛换糖|牵挂 责任编辑: 程永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