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纪念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
“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主题展在杭举行
2015年10月12日 05:40:4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马悦

  刘文西创作的《黄土地的老人》

   浙江在线10月12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杨) 一幅幅巨大的“群英谱”,一张张神采奕奕的“英雄图”,一个个乡土生活中的妇女、老农……在这场以“乡土”、“民学”为元素的作品展中,每一件作品都饱含着画家们用心捕捉到的感动,于是,一个个具有生活气息的生命跃然纸上。

  在这些“平凡故事”的背后,是一群对文艺充满执着热情的教师、艺术家们在一起切磋交流,从亲身经历、创作过程、写生感悟中,寻找着艺术的本真——11日上午,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主题展览和研讨会,展示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把文艺创作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勾连的社会关怀。

  徜徉在展厅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作品《守望》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震撼,然而,更震撼的还是画作背后的故事。今年7月,肆虐的台风“灿鸿”,吹得海盐无味村的葵园一片狼藉。许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大片的倒伏中,发现了一小块“劫后余生”的向日葵,激动地直呼:“这块生命力旺盛的葵园就是我的菜!”于是,炙热的太阳下,他铺开画架,带着满满的感情谱写着这黄绿之间的“交响乐”。

  作为此前刚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美术作品“时代领跑者”的作者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今天再次站在这幅“巨作”前。细细观察,画上的“共和国英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甚至视线和动作之间产生“交流”和“交会”。“在创作前,我们都先学习了他们的感人事迹。只有先认识人,才能真实地还原每一位‘共和国英模’。”杨参军说。

  踱步至自己创作的《浦阳江老农》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吴山明饶有兴致地为记者介绍起这幅作品的背景——那一次回老家,在浦阳江散步的吴山明,看到一位老农从旁边经过,用简短几句乡音交流后,他便把这位老农当作自己的“模特”,一鼓作气完成创作。

  作为名副其实的乡土守望者,吴山明把对故乡的丝丝眷恋之情融于画中。他说:“直观的捕捉最真实,我们必须保持对生活的激情和好奇心,不断加深对基层百姓的热爱,才能在每次下乡写生中描绘出精华,给读者带来生活中的启示。”不久前,他还登上了太行山,听当地百姓讲述挂壁公路的开路经过,“那一刻,眼前的巍巍太行,仿佛人民军队一样雄浑、威武。”

  “触景才会生情,只有用心和百姓交流才能把所感、所悟用画笔描绘出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吴宪生说,近年来,他每两年就要带着研究生蹲点基层画画。这次展出的《藏族妇女写生》,便是他今年暑期在黔东南、大凉山、陕北等地下乡写生的作品之一。凝视着画作,我们仿佛在描摹写神中,读懂了那份深邃的意蕴。

  《时代领跑者》《入党宣誓》《农民肖像》《日出宝塔山》《铜钹山老汉》……此次展出的作品集结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影像等75件作品。从神态的拿捏,到细节的刻画,让参观者们不禁感叹:人民才是艺术之魂。作为此次展览的布展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余旭红把布展当作一次致敬——“我们面对的是站在生活地平线上的人民,我们向他们致敬。”

  文化工作者、教师都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美院教师理应有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说,田间地头都是课堂,要让学生具备“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文精神,“增加、延长学生下乡次数、下乡时间,或许是我们教学上得到保证的最重要内容。”

  三个半小时的研讨会,大家意犹未尽。走出会场,教师、艺术家们相互交流着下一次下乡的时间……

  研讨会上,艺术家的话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

  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已经一年。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今天我们举办纪念活动,重温学校优秀的文艺创作传统、深化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的人民思想。“人民思想”的核心是人民,这个人民,既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社会共同体,又是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熏陶下文化共同体。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仅指人民作为文艺的对象,而且指人民是体察检验文艺的主角;不仅指人民是艺术创作中的隐身者,而且指人民是孕育和验证文艺发展的广袤大地;不仅指人民是文艺史诗的剧中人,而且是文艺史诗的剧作者。

  这种主体精神是由生动的品格体现出来的,我个人认为有三种:第一种品格是人民富有时代精神。如何超越一己悲欢,始终保有大艺术的共同追求。关注时代和人民的重大事件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使我们免于成为重大灾难下的麻木者和受害者,这是人民的第一个品格:时代精神。

  第二种品格是人民是有肉身的。人民是艺术之魂,艺术是人民的肉身。在上世纪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历史上,美术以其强烈的形象感,塑造了一批极具人民性的时代精品。这些文艺创作的肉身集体地塑造了人民,塑造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

  第三种品格是人民是有根性的。人民的根性在生活中,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把握根性,才能找到可资重建和再造的自我表述机制的根源性因素,去对接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下到基层去,要在活生生地社会境遇中了解生活,了解生活中人,用艺术的语言来打开和凝练这种生活的体验,进而打开和凝练艺术语言本身。这是我的第一句话:“秉人民思想深根中国社会”。

  第二句话,“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民学拥有民间深厚的生活资源,与中国的本土生活、乡土生活有着深刻联系。乡土又是什么?乡土指的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那个生活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有乡土情怀,那个村子当中的老井,那个风景名,或者你走的小巷的拐弯等等,这是我们的家园和归宿。

  今天的艺术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美术创作、艺术创作,它还包括了生机勃勃的生活本身,如何继承这些艺术当中所包含的民学精神,意在从不断生长着的人民智慧来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诗性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新社区,正是我们关于人民文艺思想学习的深化,也是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自薿:

  面对生活我们要感兴趣,要有好奇心。如果你对想去接触的人、事没有兴趣,没有一种想问究竟的心态,很冷漠地去做,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有了兴趣以后才会推开门,才会走进去探究竟。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上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次到陕北,就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我现在想起来都感觉能够闻到高原空气清新的感觉,还感觉到清晨的寒意,想到这个时候我往往非常感动,有时甚至留下眼泪,我觉得是我对那种环境的怀念。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朱维明:

  我已经70多岁了,所以把我的写生作品分成两批,一批给省美术馆,一批给学校美术馆。四五十年来我的感受就是两条,一是热爱生活、学习生活、表现生活;第二条尊重历史、学习历史、表述历史,这是我所追求的。

  省文联副主席马锋辉: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不仅是创作的思想、方向,更是最根本的创作方法。美感是享受生活的愉悦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赋予了美以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美术家遵循美的规律,切合美的要求,通过自身的创作发现了美,创造了美,在人民创造历史中进行艺术创造。用题材、内容、叙事、情节表达人民的情感,这是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直接表现。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凯生:

  我们往往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总是往外看。我们希望“乡土”是我们在农村里看到的东西,“人民”是在某一个偏僻的山区里找到的人。其实,我们没有想到我们自身就是“人民”和“乡土”的主题,所以,我们要以自己为核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你对乡土和人民这个事情本身有什么作用?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面临的更大话题——我可能会在这个事件里怎么样参与,这是给自己提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院长杨奇瑞: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带来经济、社会、人心、百姓生活的变迁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这样的大主题下,艺术家应该不能置身于事外。如今艺术环境、时代问题、社会问题、社会机遇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沃土,而公共雕塑艺术,它的艺术主战场就是在公共空间当中,这需要我们雕塑与公共艺术作出自己一些新的回应、新的创作、新的作品。

标签: 展览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