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温州10月15日讯 “当初是施正良帮得我,这笔钱如果不还上,我死也不心甘。”31年前一笔数额不大的货款,已被文成县周山畲族乡吴垟村的出借人施正良淡忘在流逝的年岁里,却让江西赣州75岁的熊书仰记挂至今。也正是这笔钱,让两位失联多年的老人成为了莫逆之交,施正良说:“从来没想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能一直记着这笔钱,这份心意让我很感动,也拒绝不了。”
雪上加霜时他施以援手
1984年,施正良正在福建经商做些小本生意,一次他将价值300元的学习用具发给了买货销售的熊书仰。货给了,但出于信任,款项却并未及时催要。可一次突发的意外,也让这笔数额不大的款项暂时没了归还的期限。
“那时候熊书仰的妈妈被车撞了,东西没卖完,没收入也就没法交货款,他说要不要先把货退给我,我想当时他也困难,就让他留着货先卖,钱可以缓一缓。”施正良告诉记者,300元钱在当时说多不多说少也不算少,回到文成失去联系后,经过这么多年他也渐渐淡忘了曾经还有一笔没有收回的款项。直到不久前乡里有人接到了一个寻找他的电话,当知道是江西赣州的熊书仰要还上31年前的那笔货款时,施正良震惊了。“从来没想过,忘得一干二净了,他们打来电话说起这个事才知道。”
据了解,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熊书仰家的经济条件都算不上富裕,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始终将这笔款项牢牢记在心上,更忘不了施正良给予他的信任与帮助,而他的子女也希望能了却老父亲的这桩心事。
辗转千里还款
2015年8月6日,两位风尘仆仆的外乡人不惜长途跋涉赶到了文成周山畲族乡,他们就是江西赣州的熊书仰与其女婿朱悦。“来还这笔钱,一方面是想了却老人家的一个心愿,另一方面也是做我们应该做的。”朱悦告诉记者,施正良在岳父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这笔款项不仅要还,还应当加倍奉还。
于是,他们在上门还款前,先行去银行让柜员帮忙算了一笔账。300元货款算上利息能有600多元,加上31年的时差换算,1984年的600多元到了现在价值7599元。熊书仰坚持要将这笔钱送还给施正良,而施正良觉得,熊书仰有这份心就已经足够了,情意能抵万金,他拒绝接受这笔款项。
原来,熊书仰为找到施正良当面还上这笔钱,已经费了不少周折。试想失联31年,物是人非,多少线索都已经断了,好在熊书仰早年随着施正良来过一趟周山乡,隐约还记得施正良的老家。于是,朱先生就靠着岳父提供的这点线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从网上搜索周山乡的联系电话。
都听过找人要债的,却很少听说找人还债的,乡里工作人员一听这电话,就开始积极帮熊书仰一家打听情况。施正良自从福建回来后,便在家乡发展,听乡里正在找自己,把情况一核实才明白,因着这笔小货款,熊书仰念着自己念了31年。
“钱一定要还上,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通过电话联系上施正良后,75岁的熊书仰便在女婿的陪伴下不远千里再次来到了文成,他希望能亲手送交这笔款项,也希望能再见一见曾经雪中送炭的老朋友。
看着老人长途跋涉送来的钱时,施正良坚决不收,但又考虑到老人记挂了31年,他表示愿意接受原本的300元欠款。可执拗的熊书仰坚决要给,不还上他心觉不安。在再三的推搡中,施正良最终接下了熊书仰能接受的最低限额3000元,他说:“能记得这件事已经很让我感动,原本收回300元欠款让他心安就好,可他们很坚持,没办法,我只能收下。”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施正良安排家人带着远道而来的熊书仰与朱悦在温州玩了一圈,直到台风即将登陆的消息传来才离开。当记者致电联系熊书仰时,老人并不愿意接受采访,他觉得这本来就是自己该做的,不值得宣传。“欠债还钱,不管多久,钱一定要还上,这是做人基本的原则,不然我死了都不甘心。”(胡芳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