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五水共治争上游 一江清水送下游
2015年10月16日 09:44:44 来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要、生产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治水就是抓民生,治水就是回应群众呼声,圆千家万户的“水之梦”。

  自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决策部署以来,金华市紧紧围绕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三步走”目标,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手腕,借势发力、趁势而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一表六图”作战指挥体系、率先创建单元护水作战体系、率先完善跨流域治水联动机制、率先健全河长路长警长全覆盖网络,以永无止境的追求、要谋新篇的作为,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工作,在八婺大地上迅速掀起全民治水的沸腾感、全域治水的震憾感、全力治水的冲击感。截至目前,“三步走”第一阶段“一年灭黑臭”目标已经实现,第二阶段“两年提水质”取得明显成效,“三年可游泳”指日可期。全市10个市界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Ш标类标准,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并捧回了浙江省首批“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奖杯,群众对“五水共治”工作满意度测评达到98%。省委书记夏宝龙作出批示:“推广金华做法。”

  一、主要成效

  (一)从流域水质数据看。据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8月,金华市界出境断面考核结果为优秀,10个出境断面均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8月份,全市42个地表水断面中,I~Ⅲ类断面37个,占88.1%,同比增加6个;Ⅳ类水质断面5个,占11.9%,同比减少3个;Ⅴ类水质、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灭,同比减少3个。

  (二)从群众感观变化看。通过治水,基本清除了“黑、臭、脏”等感观污染,城乡环境得到很大改观。百姓普遍反映,村前屋后明显干净了,水质变清了,鱼虾、白鹭也多起来了,苍蝇蚊子比往年少了。通过治水,很多江堤河岸成了集防洪、治污、景观、休闲于一体的水生态风景线,如市区占地75公顷、一桥飞连两江三岸的燕尾洲公园,义乌江滨绿廊、东阳江边景观带、永康杨溪湿地……一片片生态绿地,鹭鸟群集,游人留连,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通过治水,河道溪流水质越来越好,很多原来群众“洗手都得考虑考虑”的河段,如市区梅溪、永康上杨溪、浦江翠湖、开发区罗埠溪等,已经恢复成“可游泳的河”,盛夏酷暑,随处可见人胶在水中游泳嬉戏;婺城白沙溪,金东西溪、浦江东溪等溪河又重现村民洗菜淘米的人文美景。

  (三)从经济发展情况看。今年上半年,全市2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12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6项指标位列全省前3位,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等3项位列全省第1位,5项指标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点以上。依托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产业,全市的乡村游、民宿村如火如荼发展。全市共接待游客31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0.7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82%和20.3%,人次增幅和收入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三位,民宿民居等休闲度假类同比提高7.6%。金东区源东乡孝顺溪里的淤泥已经变成了桃花岛,今年桃花节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农民增收约200余万元;浦江县在水晶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将战场拓展到挂锁、绗缝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新经济、新业态井喷发展,夏宝龙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转型,关键在转,升级,关键在于升,砍掉淘汰是为了再生,浦江的经验适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各行业,有普遍意义” 。可以说,我市的治水,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也治出了金山银山。

  (四)从干部作风建设看。全市党员干部把治水战场作为作风比拼的主战场、大擂台,在攻坚克难中贯彻“三严三实”、锻炼本领、磨练意志。省委、省政府发出“五水共治”动员令后,我市第一时间搭班子、建机构,作部署、抓推进,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说干就干,绝不“放空炮”,充分展示了立说立行的干劲。面对产业“低小散”格局、环保设施历史欠账多、涉企涉农利益矛盾尖锐等突出难题,我们不留退路、不作解释、不拖时间、绝不手软,全力破难题抓推进,充分展示了逆水行舟的拼劲。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坚决向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宣战,打掉了一批违法排污的“大老虎”,整治了一批污染环境的“小苍蝇”,市、县两级处理了多名工作推进不力的党员干部,充分展示了背水一战的狠劲。“五水共治”没经验可鉴、无先例可循,我们各级干部苦干实干加巧干,敢想敢试探新路,因地制宜抓推进,闯出了一片治水新天地,充分展示了逢山开路的闯劲。治水是一场攻坚战、拉锯战、持久战,我们各级各部门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打,一环接着一环拧,比进度、比质量、比干劲,充分展示了滴水石穿的韧劲。

  二、主要做法

  (一)以“清三河”为突破口,水岸同治,流域齐治,全民共治,迅速形成破竹之势

  古人讲:善战者求势。势成,则力之所至,势如破竹,事半功倍。借浙江省“五水共治”现场会在金华清江召开之东风,携浦阳江水环境综合治理全胜之势,借势发力、趁势而上。2014年2月份起,我市坚持从最脏的河流先治,最硬的骨头先啃,首先对婺城长湖、金东孝顺溪、兰溪浒溪、东阳东阳江、义乌城南河、浦江翠湖及支流、武义白鹭溪等污染最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一批黑河、臭河、垃圾河开展实施综合治理、生态修复、景观工程建设,并以此突破,形成“清三河”破竹之势,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是在目标上远近结合全面治。紧扣“问题在水上、原因在岸上、根子在人上”的问题导向,涵盖“时、水、岸、人”四个维度,先继召开全市垃圾河治理大会战、“黑臭河”攻坚战动员大会,明确各阶段远近期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总原则和“全方位、全水系、全流域”治理的总要求,开展全域“清三河”行动,实现“三无、三不、三促进”的总体目标(水体垃圾清理“三无”:即河道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流域村居卫生垃圾“三不”:收集不遗漏、存放不暴露、清运不延误; “三个促进”:促进思想观念转化、促进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生产方式转型)。

  二是在职责上属地管理分层治。按照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市、县、乡、村四级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市级“以点带面”抓统筹,统筹“五水”之间的协调联动,统筹部门之间的衔接互动,统筹社会力量的合力推动;县级“统分结合”抓实施,统筹谋划辖区内的治水规划,分解落实各项治水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程项目建设;乡级“不折不扣”抓执行;村级“一村一户”抓包干,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为推进治水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各地以“河长制”为抓手,明确四级“河长”为垃圾河治理第一责任人,市县两级河长实行“提醒制”,乡村两级河长实行“河长令制”,按照作战指令履行职责。许多地方调动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治水,如金东区11.4万户家庭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东阳市率先出台《村规民约五水共治(范本)》;永康市象珠镇建立“党员包户制”;磐安县方前镇将“门前三包”写入村规民约等。永康市东城街道朱明溪沿线7个村联合成立七联专业卫生保洁公司等,上下游联动开展水环境整治保洁,实现共治、共享、共赢。

  三是在内容上全面统筹分类治。针对“垃圾河”,开展了百镇千村“清洁河道美丽家园”专项行动和“垃圾河”治理大会战。共清理河道、沟渠4500余条、6289公里,清理水库、池塘3200余座,清除垃圾50余万吨,提前半年完成了垃圾河清理任务。针对黑臭河,以截污纳管源头治理排污口为重点,整治黑臭河83条749公里,深化提升整治黑臭河76条604.2公里。全面排查流域河道排污口,共整治排污口3844个,有效改善水质。其中,将污染严重、排污量大的71个排污口列为市控重点排污口,进行“挂牌”交办,采取“一口一策”整治方案、设立“一口双哨”指导监督、“一月一报”定期通报等措施,强力整治,现已完成整治37个,取得实质性进展28个。针对工业污染,354家印染、造纸、化工、制革企业整治任务已完成351家。同时,大力整治低小散产业,浦江关停水晶加工作坊2万余家,义乌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3980家,限期搬迁2098家,直接取缔71家。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划定河流两岸200米内为禁养区,200-300米范围内为限养区,全市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13561家,整治提升养殖场1709处,畜禽养殖禁养区内养殖场(户)关停100%;实施温室甲鱼污染专项治理,累计拆除和整治面积达33.3万平方米。针对农村生活污染,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年已经完成1312个行政村,铺设农村污水管网637万米,建设终端处理池1721处,新增受益农户27.7万户。今年又有1894个行政村完成了工程图纸设计,1731个行政村开工建设。

  四是在力量上广泛发动合力治。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真正解决根本问题,汇聚“党、政、军、民”四方力量,分条分块发动各界参与治河。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的作用,组织9199名人大代表、2622名政协委员、11349名党代表投身垃圾河治理大会战。建立市、区两级机关与乡镇共建机制,组织机关干部8000多人次到结对乡村河道治河。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以及教育系统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治水,1000多名驻金部队官兵也投身垃圾河治理大会战。组织开展“五水共治”理论研讨、文艺创作、摄影大赛和“五水共治、文化下乡”文艺展演,大型现代婺剧《清澈的梦想》广受好评,治水电影《迫在眉睫》成功上映。各类新闻媒体、广告传媒常态宣传,各地因地制宜多形式宣传发动,形成全民治水的强大声势。村民自创以治水为主题的道情、三句半、快板,深受群众欢迎,治水MTV、歌曲广为传唱,治水文化蔚然成风。婺城区摆“环卫擂台”、设“赏金猎人”、搞“白色垃圾”有偿兑换;东阳市建立周三护河日制度,坚持每周三组织全市机关干部、群众参与垃圾清理;义乌市成立“市民监督团”, 10个监督团队1000余人参与护河行动;浦江县组织青春护水队、巾帼护水队、外来务工人员护水队等民间护水队助力“清三河”行动。

  (二)以“提水质”为主攻点,科学治水,项目治水,统筹治水,努力实现“绿水青山”

  治水是个系统工程,我市坚持跳出治水抓治水,立足“丘陵治水”“源头治水”的实际,运筹帷幄、统筹推进,实现治水与转型同步,既恢复绿水青山,又捧回金山银山,既治出美丽环境,又发展美丽经济,更建设美好生活。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市县联动编制“五水共治”总体规划、治污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计划,为科学治污指明方向和路径。在时间上,合理设定时间表,分步实施,一方面考虑金华治水属于源头治水、丘陵治水,外来的水源污染极少,加之源长流短,洪峰6小时就能过境,比下游治水、平原治水相对见效快;另一方面考虑“取其上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下”,争取跳一跳摘桃子。为此,在省里“三五七、三步走”的总体要求下,我市自我加压,提出“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的近期目标,并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全市2014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支流,流域水质明显改善;2015年底全流域将基本消除劣Ⅴ类,整体水质明显提升;到2016年底流域交接断面水质要基本达到Ⅲ类标准,流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提出远期目标是全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打造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

  二是坚持项目导向。以项目建设为突破点,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的要求,排项目、上项目,把年度工作计划、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到具体项目上。2014—2016年共安排建设项目780个,总投资492亿元。强力打好源头治理攻坚战、管网建设提升战、污水处理扩能战,重点推进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雨污分流、排污口整治等工程建设。浙师大区块截污干管工程,按常规需要5个月的时间,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工程建设挂图作战、挂牌督战、日夜轮战48天,提前12天实现浙师大截污干管工程全线贯通,创造了金华建设的新速度。武义县按照工业园区截污纳管必须与污水处理二厂同步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等要求,以“四单一评”(干事清单、创新清单、监督清单、绩效清单和综合评议)为抓手,对全年的治水工作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将78个大项目837个子项目的年度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将目标任务明确到周,责任到人,对工程进度实行“一周一督查、一周一通报”。永康市制定雨污分流实施办法,严格执行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优化雨污分流排水体系,率先对48家机关单位排水系统实施排查改造来促动老旧城市改造;对城区自建房执行雨污分流验收制度,消除雨污不分、雨污混流、管网错接、断头等问题,从源头提升水质。义乌市着眼污水处理负荷率、处理率、达标率的提高,投资2亿元,完成5个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对全部9个污水厂实施污水排放严于“国家标准”的“义乌标准”,外排水氨氮指标月均值达到1.0mg/L以内,总磷指标月均值达到0.4mg/L以内,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水平,真正发挥了污水厂除垢清污功效。

  三是坚持实践创新。积极向古人效法,向高人借智,向他人取经,向群众问计,做到既实干又巧干。成立了由中科院院士王浩挂帅的治水专家服务团,聘请省农科院汤加武教授任市治水办主任助理,开展“治水难题包案结对”、“组团式攻坚服务”、“专家治理示范河道”活动,为一线治水提供技术服务。东阳市实施治水人才“百千计划”,引进治水专业技术人才39名,培训基层治水人员423人次,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合理确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治污模式,分类整治重点污染行业,分级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分批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分区整治采砂点,推进治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东阳市治理泗渡溪,坚持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不砍树木,不准取砂,不搞覆盖,不截弯取直”。金东区部分农村将生活污水引流到太阳能微动力污水池,通过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利用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增氧曝气、搅拌回流等提供动力,实现废水深度处理。永康市巧用民间力量,引进建筑垃圾处理公司,日均消纳处理建筑垃圾1000多吨,污泥日处理能力50多吨,处理后的建筑垃圾平均市场售价30多元每方,仅城区一个消纳点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政府不花一分钱,实现了建筑垃圾和污泥“变废为宝”。义乌市建成工业污泥固化处置中心,将工业污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规范化处置,日处理污泥400吨,可全部消纳该市印染行业产生的污泥。东阳市白云街道引进MEP(微生物与环境保护)生物高分子纳米材料,用智能高分子生物技术治理污水。

  四是坚持治转并进。抓治水就是抓转型、抓民生、抓生态,我市以抓治水促转型惠民生的实际成效回应百姓期待,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同治,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重拳出击抓整治,以治促转见实效。全市从5个方面337项指标,科学引导养殖场标准化建设。东阳市推动医药化工行业整治提升,引导废塑企业向木雕?红木家具行业发展,引导污染企业转型影视文化产业,实现了生产和生态共赢。武义县探索“水禽上岸”饲养方式,减少水禽对江河水环境的依赖和污染,比传统放养节省人力10—20倍。兰溪市建立沼液沼肥资源化利用体系,实行就地消纳和异地配送消纳相结合,打造生态农业。浦江县拆猪棚建大棚,葡萄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成为“中国巨峰葡萄之乡”;香榧种植面积达到3.8万亩,被评为“中国香榧之乡”。转型升级下的浦江被评为“2014浙江经济年度榜样”。实践表明,治水,治水不光是要“花钱”,更能“生钱”,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积极的。治水,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和城市城镇转型,也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观念转型,不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不乱搭乱建的意识逐渐增强,爱水惜水护水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以“可游泳”为总目标,机制治水,依法治水,铁腕治水,全力促进长治长效

  “五水共治”实质是一场改变人们生活习惯、提升文明素质的过程,绝不是凭一日之功、一时之力就可以实现的,更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必须依法建立健全科学实用的长效机制并确保常态运行。我市将“五水共治”纳入法治金华建设体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法定程序解决治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治水、深化治水、推动治水。

  一是“责任不跑空”从严落实“河长制”。系统总结“河长制”实施以来的工作情况,迅速出台《关于从严落实“河长制”的若干意见》,推行“四项举措”,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确保河长履职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河长组织体系。今年对原有“河长”进行了调整充实,共设置各级河长4250名(其中市级河长16名,县级河长287名,乡镇河长569名,村级河长3378名),明确具体联系部门,配备“河道警长”714名,树立河长公示牌2064块,汇编《金华市河长联系手册》,全市365条主要支流、河道河流包河到人,做到全覆盖、无遗漏。明确落实河长制责任。明确河长是包干河道的第一责任人,细化河长“管、治、保”三大基本任务。健全规范河长工作机制。以强化河长目标责任制、排污口整治“哨长制”、河流问题报告制和河情分析制等四个工作机制为重点,全面完善“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统一制作《河长工作手册》,明确市级河长、县级河长、乡级河长和村级河长的巡查频次,确保“河长制”可操作、可落地。市委、市政府每半年集中听取16条干流(江段)县级河长履职报告,督促市级河长示范履职。7月9日,市委召开了第一次市(县)级河长履职情况汇报会,市委书记徐加爱、市长暨军民等16位市级河长,逐一向市四套班子领导汇报履行河长职责情况,效果很好。强化“河长制”考核与问责。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五水共治”考核,河长履职情况列为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加大对河长的问责力度,明确9种情形将约谈县(市、区)级河长,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切实消除“挂名河长”。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如义乌市明确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执行河长”,村居(社区)书记、主任担任辖区内河段的“执行河段长”。永康市将河长履职档案存入档案馆,载入地方史册,以此增强河长治水的历史责任感。

  二是“垃圾不落地”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机制。按照“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要求,实行“农户源头分类、村二次分类、可堆肥垃圾村处理、不可堆肥垃圾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模式,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尤其是明确农户简单按“会烂”“不会烂”进行分类,可烂的就地堆肥,不可烂的由保洁员二次分类后集中外运,贴近实际,简便易行,走出了一条垃圾分类处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子。据初步测算,如果金华市区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每年可减少运输、处理费用4100多万元,产出有机肥2.8万吨,相当于节约化肥费用3300多万元。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更改农村垃圾乱扔陋习,目前已覆盖乡镇145个,分别占乡镇、行政村总数的98.0 %、66.9%。

  三是“运维不间断”的资金筹集保障机制。金华水系发达、历史欠账较多,治水投入很大。我们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采取“存量挤一块、新增切一块、社会投一块、融资贷一块”的方式筹集资金。谋划治水项目,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削减“三公”经费预算。全市预排三年“五水共治”项目744个,总投资438亿元。整合市、县两级涉水涉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在区域统筹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为“五水共治”提供资金保障。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实施造纸等11个行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有序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如东阳市与企业签订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合同,最大单笔使用期为3年的合同金额达195万余元。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设立治水公益基金,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形式,发动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参与“五水共治”项目建设。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管用的农村治污设施运维管理体系,重点推广金东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经验,将“第三方托管、基层共管、政府监管”确定为面上主推模式,实行村庄自我管理和政府购买、建设单位保修包修、社会机构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管理机制,统筹合理安排水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农房改造等各类资金,确保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

  四是“高效不拖延”的铁腕督查处理机制。弘扬“不留退路、不作解释、不拖时间、绝不手软”的“四不精神”,厉行最高的标准、最快的速度、最严的措施、最狠的问责、最强的声势抓治水。横下一条心重拳整治污染源,采取“哪个部门处理快就叫那个部门上,哪条法规最给力就用那条法规套,哪种处罚手段重就用那种手段来”的方法,联合执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726件,法院判刑138人;新环保法实施后,办理“查封扣押”38件,行政拘留案件19起,拘留25人,实施限产、停产2件。建立了工程项目建设监管机制,在施工、监理、验收的各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人。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提前介入,确保治水工程成为廉洁工程。同时,完善项目环境管理、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排污总量控制管理、河流水质随机抽样检测制,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和市领导带队明查暗访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深入基层暗访,发现一次通报一次,两次整改不到位问责免职,先后有多名乡镇主要负责人因工作推进乏力被免职。义乌市在治理宗泽桥排污口工作中,处理相关责任人员13人。市治水办全方位、全水系、全流域、全覆盖开展“3+X”护水单元督查29轮,抽查乡(镇、街道)449个(次)、村5907个(次),督办事项823件。依托8890投诉平台,受理举报758件,做到“问题秒受理、督办不过夜”,有力推动治水进程。

  三、下步工作打算

  我市治水工作虽然开局良好,但对照省里要求、年度目标和群众期盼,还有“短板”亟待加强,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历史欠帐较多,污水收集率、处理率、达标率提升任务艰巨;二是部分畜禽养殖受多种因素尤其是猪肉价格明显上涨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推进难度较大;三是人力、财力、技术等要素保障薄弱,治水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提水质”和“保一争一”目标,做到目标再细化、推进再加速、时限再明确、力度再加大、责任再落实,全力打好四场“硬仗”。

  一是全力打好“源头治理攻坚战”。以市控排污口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抓好提水质工作,进一步落实加大市控排污口整治力度,强力推进各项“提水质”工作。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双治”扩面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生猪、甲鱼、水禽养殖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从严控制工业污染和城市服务业污染。

  二是全力打好“管网建设提升战”。坚持科技巡查,利用管道机器人等高科技手段,逐条管道、逐个接口、逐个渗漏点进行排查,确保监督无死角,切实提升污水收集率。进一步加快智慧治水系统软硬件建设进度,抓好硬件工程过程监理、竣工验收等工作,主动对接环保、水利、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强化系统操作、信息采集等培训,确保智慧治水系统优质高效,成为下步治水的强大助力。

  三是全力打好“污水处理扩能战”。狠抓污水处理能力建设,以义乌标准为样板,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维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年内完工16个、开工4个,加大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出水达标排放标准。同时,全面探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维机制,进一步完善治水长效机制。

  四是全力打好“防反弹阻击战”。进一步深化“黑臭河”提升整治工程,巩固黑臭河治理成果。积极推广已有的成功整治经验,运用中水回灌、人工湿地、生物治理和生态修复等科技模式,有效提升河流水质。继续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推广金东区的做法,坚决防止反弹。

  治水在路上,任重而道远。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河碧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我市将坚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不动摇,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铁腕治水、全民治水”的原则不动摇,坚持“三步走”的阶段目标不动摇,强化法治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改革导向,以更大的决心、更硬的举措、更优的作风、更细的工作,统筹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抓节“五水”并进,确保“三年可游泳”,实现一江清水送下游。

  金华市“五水共治”十大亮点工作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一年灭黑臭,二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三步走”总目标,坚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以“抓项目、提水质,建机制、防反弹”为工作重点,以永无止境的追求、要谋新篇的作为,全力推动“五水共治”工作向纵深进展,涌现出一批具有鲜活特色的亮点工作,主要有十项“首创”做法,具体如下:

  1.首创“河长履职报告”制,从严落实“河长责任制”。

  根据省有关要求,我市系统总结了“河长制”实施以来的工作情况,迅速出台了《关于从严落实“河长制”的若干意见》,落实相关举措,使“河长制”机制更加完善,河长履职落到实处。一是河长组织体系规范化。今年对原有“河长”进行了调整充实,共设置各级河长4250名(其中市级河长16名,县级河长287名,乡镇河长569名,村级河长3378名),明确具体联系部门,配备“河道警长”714名,树立河长公示牌2064块,并汇编成《金华市河长联系手册》,从而使全市365条主要支流、河道河流包河到人,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举措,进一步夯实“河长制”,如义乌市明确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执行河长”,村居(社区)书记、主任担任辖区内河段的“执行河段长”。二是河长职责明细化。明确各级政府是水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河长是包干河道的第一责任人,并以此细化了河长“管、治、保”三大基本任务。三是河长履职制度化。以强化河长目标责任制、排污口整治“一口双哨”哨长制、河流问题报告制和河情分析制等四个工作机制为重点,全面完善“一河一策、一河一档”,统一制作《河长工作手册》,规定各级河长巡查河道、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时间和频次,规定各级河长巡查河道、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时间和频次,明确市级河长巡查每月不少于1次,县级河长每半月不少于1次,乡级河长每周不少于1次,村级河长每半周不少于1次,确保“河长制”可操作、可落地。永康市还将河长履职档案存入档案馆,载入地方史册,以此增强河长的历史责任感。明确市委、市政府每半年集中听取16条干流(江段)县级河长履职报告,督促市级河长示范履职。7月9日,市委召开了第一次市级河长履职情况汇报会,市委书记徐加爱、市长暨军民等16位市级河长,逐一向市四套班子领导汇报履行河长职责情况,效果很好。四是考核问责严格化。将河长制落实情况纳入“五水共治”考核,河长履职情况列为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加大对河长的问责力度,明确9种情形将对县(市、区)级河长进行约谈,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切实消除“挂名河长”。

  2.首创“一口双哨”制,排污口整治成效明显。

  “提水质”的关键是封堵排污口。今年,我市将排污口整治作为“提水质”的重点突破口,点面结合,深入推进。年初,全面排查了兰江、衢江、金华江等七大重点干流和主要支流的182个入江排污口,将其中污染严重、污水量大的71个排污口作为市控重点排污口,制作2015年排污口整治作战图,进行“挂牌”交办。特别是在“一口一策”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创新设立“一口双哨”的哨长制。即每个重点排污口设置一个监督哨,配置一名人大代表(或党代表、政协委员),加强排污口整治全过程监督管理;设置一个指导哨,配置一名治水干部,负责排污口整治日常督促和业务技术指导,切实推进排污口综合整治。作为重点排污口中的重点,市区浙师大开放学院门口排污口整治属于“老大难”问题,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硬将常规5个月的工期,压缩到2个月。市建设局等相关部门,通过夜以继日48天奋战,提前12天实现截污干管工程全线贯通,创造了金华建设的新速度。省委夏宝龙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非常好,应予表扬,就是要这样抓落实。”义乌市宗泽桥排污口整治中,逆流倒查排污口上游每一条“毛细血管”,污染源多少、晴雨天排水量以及居住人口、生活方式等等情况,都一一排查详实,尔后循因施策,逐个“钉钉子”解决,仅用10天时间消灭了宗泽桥排污口,并强化问责处罚倒逼机制,启动责任倒查,对13名责任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目前,71个市控重点排污口已经完成整治37个,取得实质性进展28个。通过排污口整治,有效提升了干流水质,特别是在省控义乌市塔下洲劣V类断面、金华市控永康塔海劣V类断面消灭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1-8月,义乌塔下洲断面为IV类,永康华溪塔海断面为V类。8月底,金华市界出境断面考核结果为优秀,10个出境断面自动数据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全市42个地表水断面中,Ⅴ类水质、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灭,同比减少3个。

  3.首创垃圾“四可治理”模式,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去年,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整乡整镇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要求,抓住源头治理这一关键点,大力推行“农户源头分类、村二次分类、可堆肥垃圾村处理、不可堆肥垃圾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模式,今年在全市进行推广。指导农民以能烂、不能烂为标准实施一次分类,村保洁员按照有毒有害、可回收利用、可堆肥、其它进行二次分拣,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管控有效,实现了垃圾分类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分批次开展业务轮训,共落实农村垃圾分类保洁员7350名,全部实现训后上岗。鼓励多村联建合用堆肥房(每个堆肥房投入10—15万元左右),对有机垃圾实施就地堆肥处理,改变过去垃圾全部进行填埋或焚烧的做法(据测算,如果金华市区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每年可减少运输、处理费用4100多万元,产出有机肥2.8万吨,相当于节约化肥费用3300多万元)。可回收垃圾由农户和保洁员分拣出售,既改善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对有毒有害、其它不可回收的垃圾,继续采取以往“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的办法,统一填埋或焚烧,做到村内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充分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建立考核评比激励机制,设立红黑榜、笑脸墙,村日查、乡镇月查、部门季抽查、县(市、区)年度考核环环相扣,助力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有序推广,走出了一条农村环境整治新路子。目前,我市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已覆盖145个乡镇、3163个行政村,覆盖率达98.0 %和66.9%。我市垃圾分类的做法,多次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分类现场推进会上进行推广;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建设报》、中新网、人民网、凤凰网等媒体均报道了我市做法。

  4.首创尾水排放“义乌标准”,大幅提升污水处理成效。

  一是设立“义乌标准”。义乌市在国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外排水最严标准一级A(氨氮排放限值5mg/L,总磷限值0.5mg/L)的基础上,设立“义乌标准”,实现义乌各污水处理厂外排水氨氮指标月均值达到1.0mg/L以内,总磷指标月均值达到0.4mg/L以内,氨氮执行标准直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二是实施“义乌标准”进行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总投资约2.3亿元,完成江东、稠江、佛堂、后宅、大陈5个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在佛堂、义亭、苏溪和大陈4座污水处理厂建了“尾水人工湿地”。目前,义乌9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以“义乌标准”运行;三是强化机制保障,确保“义乌标准”发挥最大成效。对达到“义乌标准”排放的污水处理厂实行考核和经费补助,达到义乌标准的,每年财政补助污水处理厂1800万元。此外,每月再拿出5万元奖给一线员工,连续12个月达标的,年终再一次性奖励一线员工10万元。相反,达不到要求的,每月扣相应数额的奖金,从而较好的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1-8月,已考核污水处理厂共计102次,考核合格的97次,合格率95.1%,累计奖励资金460万元,补助运营费用1846万元。

  5.首创农村生活污水循环利用,开启生态化治理新模式

  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以农业观光园建设为特色,将该村经过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排放出来的尾水(每天约150吨),用于观光园内农业种植、鱼塘养殖,四方面效益明显。一是节省了农业种植成本。生活污水变成藕塘肥水后,每年可以节约花费20万吨,不仅减少了开支,也减少了土地的化肥污染;二是观光效益提升。尾水利用后,有效提高了莲子和藕的品质,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三是节省管网建设经费。按义乌其他村的常规处理,村污水处理终端排放的尾水须纳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七一村的尾水综合利用,省下了村到主干管的管网建设费用;四是节省污水处理成本。按污水处理费每吨1元来算,仅此每年可以节省54750元。综合以上,七一村的做法,每年可以节省约10万元,这还不包括社会效益。

  6.首创“四单一评”清单管理制,从严从实抓治水。

  武义县以“四单一评”(干事清单、创新清单、监督清单、绩效清单和综合评议)为抓手,对全年的治水工作全面实行清单管理。一是以干事清单明任务。对今年计划实施的78个治水大项目、837个子项目建立干事清单,以清单、表格的形式,分三级列出干事清单,明确年、月、周具体目标要求。同时,由各部门、单位至少确定一项有创新或突破性的工作,建立清单,逐项进行攻坚。二是以督查清单促进展。各乡镇(街道)、县有关部门单位每周开展一次自查,县治水办每月抽取15%左右的事项进行督查,将督查结果形成清单,建立监督登记台帐,并及时将监督结果向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进行反馈,对问题进行交办,跟踪督办。三是以绩效清单比成果。对照“干事清单”、“创新清单”所确定的周、月、半年、全年目标任务,对治水工作进展、工作绩效情况按时间节点进行研判评估。单位领导“一周一小结一点评”,县分管领导“一月一检查一评判”,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两月一研判一通报”。每个月对清单落实情况进行评价,采取绿灯、黄灯、红灯等“三灯”进行评价。

  7.首创建房雨污分流“四必验制”,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

  永康市从今年4月份开始,对城区自建房执行雨污分流“四必验制”,即对城区自建房进行排水设施建设情况,在房屋规划设计环节必验,在实施建房时必验,在规划验收环节必验,在房产做证时必验。在这四个环节中,对未正确接入城市管网或未达到雨污分流要求的,责令其及时整改,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办理房产证,从而从源头堵住雨污不分问题边整治边发生的情况。同时,永康市进一步强化机制建设,全力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出台加强集镇纳污管网工程建设工作意见,对目标制定、规划设计、工程管理、资金筹集等工作进行了明确。出台加强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和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优化雨污分流排水体系,消除雨污不分、雨污混流、管网错接、断头等问题。全面开展48家机关单位排水系统排查改造,实现雨污管网分流,解决雨污不分、直排河道问题。今年以来,永康市新建城镇污水管网73.5公里,新增纳污面积12平方公里。

  8.首创废固市场化消纳,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永康市积极探索废固市场化消纳,经济效益明显。一是率先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采用市场化处置方式,推动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链形成,目前已形成日均1000多吨消纳处理能力,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年产值达1200万元,有效减少了水环境污染,推进了科学治水。二是率先引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干馏炭化生产线。总投入1700万元,实现污水处理厂淤泥“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将污泥制作成可用于土壤改良领域的生物碳,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良好,污泥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日处理污泥50吨,消除“二次污染”。三是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新模式。唐先镇建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中心,依托有机肥加工厂,把可堆肥垃圾经过“再次分拣—粉碎加工—搅拌制作—发酵处理”工艺流程,直接加工成有机肥;花街镇在条件适合的村增加配置垃圾粉碎机,购置有机垃圾高速发酵处理机,通过高温发酵降解成无毒无害的微生物肥料,日处理有机垃圾达300千克至1000千克。四是积极探索餐厨垃圾回收利用新模式。引入企业对餐饮泔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经过上门收购—油水分离—压榨加工—废油利用,转化为生产生物柴油、化工肥皂、油漆等产品的原料,目前每天处理餐厨垃圾量20余吨。

  9.首创行业“整治整转”模式,打造转型升级新格局。

  浦江县在小水晶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乘胜追击,将战场拓展到挂锁、绗缝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推动新经济、新业态井喷发展。一是工业产业“整治整转”。水晶产业以“集聚发展,统一治污”为思路,投资20亿元建设4个现代化水晶产业园,中部水晶集聚区将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绗缝产业以创建“浦江绗缝”区域品牌为目标,制定《水洗绗缝制品标准》,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挂锁行业以“整除粉尘之害”为突破口,引导企业投入技改资金4.5亿元实行“机器换人”,逐步实现清洁生产和精细管理。今年一季度,水晶产业、绗缝产业、挂锁产业总产值分别为14.7亿元、15.4亿元、1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24.7%、16.2%。二是旅游产业“整治整转”。整合仙华山4A级景区、茜溪幽谷、“一江三源”等山水人文资源,前吴民生、白马嵩溪等成为浦江旅游新亮点,旅游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特别是原来的水晶加工发源地——虞宅乡马岭脚古村,签约引进知名品牌“外婆家”团队,规划投资6000万元,着手打造一个黄泥墙、黑土瓦、石板路、参天树的精品民宿,成为全国最高端民宿“马岭中国村”。今年一季度,全县共接待游客110.8万人次,同比增长46.6%,其中乡村旅游点接待游客73.5万人次。三是现代农业“整治整转”。通过拆除猪棚建大棚,关闭禽场办农场,引导工商资本进军家庭农场、生态循环农业等举措,大力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去年以来,成功引导了一批水晶加工业主、工商企业(个体户)逾10亿元资本,组建林地股份制合作社19家,建成“沼—电—肥”联产的生态循环农业基地1.34万亩,发展家庭农场370家。以“安全、绿色、精品、高效”为主题,持续推进农业“两区”建设,香榧种植面积达3.8万亩,葡萄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被评为“中国香榧之乡”、“中国巨峰葡萄之乡”。浦江县的成功经验,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夏宝龙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转型,关键在转,升级,关键在于升,砍掉淘汰是为了再生,浦江的经验适用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各行业,有普遍意义。”

  10.首创沼液利用“四大循环”体系,推进农业养殖业整治提升。

  兰溪市在农业养殖整治中,积极引导养殖场配套种植业自我消纳沼液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完善配套设施,鼓励农牧联姻,结对消纳沼液,构建起沼液利用“四大循环”体系。一是沼液利用“大循环”。市里分别在城郊、城西和城北建立三个沼液抽排运输服务站,给每个服务站配备一定量的沼液运输专用车,用于在全市范围内的沼液统一调配、运送。目前,兰溪市已将万亩银杏基地、万亩香榧基地等六个万亩种植基地作为沼液异地利用的重点,同时逐步扩大到规模蔬菜基地、优质兰花基地。二是沼液利用“中循环”。规模养殖场与规模种植基地结对利用沼液。在水亭柳家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内,三个规模养猪场与三个规模种植基地结对利用沼液,沼气供应周边三个自然村农户使用,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和“三沼”全利用。三是沼液利用“小循环”。构建养殖场与周边的农户综合利用沼液机制,全市已先后建成沼液贮存池5000立方米,安装沼液输送管网3.2万米,安装沼液提升泵30台,用于养殖场周边农田的对接利用。四是沼液利用“微循环”。大力倡导养殖场内在养殖各个环节减排措施,养殖场内沼液处理尾水循环综合利用,用于养殖场内青饲料种植等等。“四大循环”体系有效将农业养殖业与种植业进行对接,形成了农牧结合生态种养殖体系,这一做法得到了黄旭明副省长的批示肯定。

标签: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