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地、一个农场种出放心农产品不难,可放大到一个地方,要让全域农产品都安全放心,怎么才能做到?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衢州市衢江区,提出打造“放心农业”,用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管理,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多年坚守,衢江的现代农业体系发挥效应:2014年全区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7%,今年前8月达到99.3%。衢江区日前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
放心农产品是怎么“炼”成的?记者走进衢江一探究竟。
10月20日、21日,全省第六次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在衢江区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农业战线的300来名代表参会,衢江区等单位作了工作交流。下月,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也将走进衢江区。
衢江区是个农业大区,近年来把发展放心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以土地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农业“两区”平台为主战场,由点及面,一步一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江篇章引向深入,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摘帽快跑的特色发展之路。各级领导纷纷为之点赞:
——衢江打造放心农业,抓准问题、抓住市场,从源头抓起,从机制做起,从细节做起。要做好这块“放心”牌子,需要大到环境小到细节,要维护好“放心”品牌,需要长年累月点滴积累,要继续抓紧抓实抓好放心农业,注重生态循环,同时,要继续增强“放心”农业的凝聚力,让更多百姓自觉自愿加入打造“放心”、维护“放心”的队伍中来。
——近两年,衢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亮点颇多、成效明显,尤其是放心农业抓得及时、抓出成效,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出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抓工业思路抓农业发展,以项目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带动谋划推动农业资本化等工作扎实有效,实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造就美好生活,是欠发达地区摘帽后走出的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创新实践,值得充分肯定和学习借鉴。衢江放心农业抓得有力度、有深度。
——近两年来,衢江区站得高、抓得准,积极打造放心农产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实现政府、百姓、市场多方共赢,10月至11月,省级、国家级两个现场会在衢江召开,这是对衢江发展放心农业取得成效的充分肯定,也是衢江向全省、全国展示亮点的大平台。
——衢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建设,舍得投入、善于创新、措施扎实,在粮食生产、主体培育、农旅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让人眼睛一亮、为之一振。
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浙江日报、浙江卫视等一批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浓墨重彩地报道衢江区发展放心农业、推动农业“两区”建设的做法、成效。现转载人民日报报道,以飨读者。
标准化生产:
让每一个主体都有标准可循,“服水土”的技术落地生根
放心农产品是种出来的。
在莲花镇陈建海家庭农场,一筐筐新摘的辣椒、番茄颜色鲜嫩。女主人慎爱珍自豪地说:“我们的菜在市场大家可是抢着要的!”
“有什么特别?”记者问。
“喷糖水、施有机肥,绝对绿色放心!”慎爱珍边答边解释:红糖加酵母做成菌肥,抑制害虫生长;鸡粪拌成有机肥,种出的菜口感好。“这些不起眼的土办法,不仅省肥,还能少打药。”她说。
让农业新技术“服水土”,陈建海请专家、访大户,摸索出适合本地的技术标准。如今,他的200亩大棚从种到收,都是“按方”操作,每个棚都有“生长档案”。“我亩均收入能到1.5万元,全靠‘放心’品牌。”陈建海说。
目前,衢江已发展家庭农场1041家,经营面积16.8万亩,占全区耕地的64.6%。在他们带动下,柑橘、葡萄、草莓、生猪等主要种养业,都制定出本土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
家庭农场有实力、有技术,普通农户怎么办?
不少农民选择抱团。在莲花镇五坦村,107户村民加入红艳草莓产销班,300多亩地统一标准、统一经营,合作搞起了放心农业。
“现在种草莓,可不像以前随意,每一步都有规范。”村民董新泉说的“规范”,是产销班的《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图》,从水源、投入品管控到日常管理,都写得明明白白。班长徐六泉更像“监工”,盯着每个环节不出错。董新泉尝到甜头:“少用化肥,多用菜籽饼,种出的草莓就是甜,1斤能多卖好几元。”
还有大户带动。金旺镇岩头村陈雪荣,在邻村打工学到了葡萄种植技术,回村自己创业,“土肥、种苗都从大户那儿买,跟着大户风险小。”他说。
政策给力。衢江每年安排1000万元放心农产品专项资金,用于农场主培训、新品种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补助。
“一个主体、一套标准、一张模式图、一份生产档案、一个品牌”,衢江坚持“五个一”推行标准化生产,全区实施农业标准化面积达27万亩,建成6个省级示范园,有72个品牌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许多农民对绿色防控、生物施肥等标准化技术烂熟于胸。
标准化推动农业转型。截至目前,全区完成测土配方施肥53万亩次,推广有机肥1.35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510吨、农药使用量108吨。
全程化管控:检测网络全覆盖,建立项目资金“负面清单”,严重违规者终身不享受政策补助
放心农产品也是管出来的。从田间到餐桌,如何全程监管?
严把市场准入关。在陈建海家庭农场,专门有一个快速检验室,“每批菜都要检测农残,过关才能放行。”技术员说。
检验室投资大吗?“就两三万元,政府基本给补助了。关键是大家心里踏实,‘放心’是农场的生命线。”陈建海说。
“这个二维码标签,是‘放心’标志,也警醒自己认真种植。”全旺镇高老庄家庭农场主李仁广说。他在火龙果园独创高招:地上铺着厚厚的甘蔗皮作肥料,废弃果制作的酵素给果树当营养,鸡捉虫鹅除草。农场火龙果农残抑制率控制在25%以下,远低于50%的合格线。
除了自检,还有随机抽检。在莲花镇农业服务中心检测站,记者看到,陈建海的生菜、木耳菜等样品被送到这里,技术员吴芳说:“每天各村的质量协管员都去采样,不管是大户还是散户,随机抽样后送到这里检测。”
目前,衢江区21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监测站, 105个家庭农场建立快速检测室, 272个行政村配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农产品检测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须自检合格,凭产地快检合格证明方可入市。
最严格管控农产品质量。衢江区建立项目资金“负面清单”,对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经营主体,终身不得享受相关政策补助;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两年内不得享受政策补助。
制度建设推动诚信体系。今年以来,已检测农产品3.99万批次,完成省级定量抽检水果、蔬菜、畜禽产品等376批次,抽检合格率达到99.3%。
贴上二维码,质量可追溯,衢江许多产品从原先的论车卖论斤卖,转向论个卖,如软籽石榴,市场价高达100多元一个,成为市场上的“金果果”。
生态化循环:严把产地环境关,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
放心农产品离不开好山、好水、好空气。严把产地环境关,衢江下了大气力。
拆猪棚建菜棚,乌溪江源头的湖南镇,一些养猪户转产种起了高山蔬菜。湖南镇副镇长吴德祥说,保住家乡的一江清水,生态好了,产业发展才能更持久。
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排放减量。两年来,全区削减了近200万头生猪饲养量。百家规模养殖场采用工业化治污、生态消纳等模式,上马治污设施,病死猪实现无害化处理。
发展生态农业,衢江加快培育闭合循环产业链。位于莲花镇的宁莲畜牧业公司,通过循环经济串起一条农业“生态链”,实现了变废为宝。在这里,养猪场污水变成浓缩沼液,成为家庭农场的“香饽饽”,每吨卖到150~200元;猪粪收集后经过发酵,变成有机肥,一年利润200余万元。
在杜泽镇万亩茭白田边,廖建东家庭农场建起加工厂。“茭白收割后,我们用茭白叶做菌棒,不仅节约成本10多万元,而且增产10%。”廖建东说,废弃叶子成了宝贝,建青饲料生产线,加工有机肥,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可持续发展。
构建土壤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对全区家庭农场、企业进行土壤环境普查,环境不达标不种果种菜。
从细处着眼。在不少家庭农场,记者看到都有一个简易小房子。区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这是农药废弃物回收点,用完的农药瓶、药袋都可投放到这里,集中回收处理,避免环境污染。目前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生态农业是衢江的新课题,也面临新挑战。湖南镇埂头村张丰修坦言,养猪场关了,替代产业转型难,希望多一些政策扶持;破石村老支书于金山说,生态林不能砍,山里的板栗、茶叶也没做强,山区经济还需新路子。
衢江决策者认识到,生态环境是最大优势,坚持打造放心农业,带动整个衢江农业转型、农民增收,一定能让绿水青山长出金山银山。
(据《人民日报》)
文/图由衢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