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吃乌糯米饭做泥猫画灶画 半山民俗文化源远流长
2015年12月28日 08:44:05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浙江在线12月28日讯 (今日早报通讯员陈婷记者魏皓奋)

  杭州半山地区依山傍水,蜿蜒美丽的上塘河自东向南流去,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这里曾经聚集了杭城北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产生了灿烂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底蕴深厚。

  如今,年复一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既为半山人提供丰富文化盛宴,也挖掘了群众文艺、体育人才,展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成果,更是传承了积淀在半山人基因中的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那么,这些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又是什么呢?

  初春——

  始于南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

  “半山观桃”如今重出江湖

  “皋亭山下旧桃源,刘阮忘归我也然。循辇有香春草细,翩翩清兴若登仙。”出自宋高宗《桃花吟》的这首诗,描绘了昔日半山脚下桃花盛开景象,今天半山街道桃源新区由此得名。

  半山栽种桃树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考古发掘中,曾经在此发现了桃核的种子,证明居住在半山的杭州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桃树。

  从文献记载来看,半山观桃始于南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就消失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半山一带成为了杭州发展重工业的主要生产区,随着杭州钢铁厂、杭州玻璃厂的兴建,桃树等遭到人为改造,数量越来越少。

  过去,杭州城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轮渡,每年到了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都会聚集在断河头(今新宫桥东面的埠头),坐船从东河出水城门(今杭州电视台东侧)行上塘河。有的人在艮山门下船上岸,一路走到皋亭山,据说当时沿路两侧都开满了桃花。

  如今,后人在半山娘娘庙附近种植下了500棵桃树。3年过去了,这些桃树长势很好。现在,每年清明前后,人们到半山的桃花坞,登上石阶古道,虽然看不到过去“千树万树桃花开”的胜景,但山上仍有成片的野生桃树,花期有20天,难得一见。

  半山地区环境整治推进后,工业企业陆续搬迁,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杭州拱墅区政府、半山街道也非常重视恢复半山观桃这一民俗,计划分批栽种桃树。观桃胜地——皋亭山有望重现旧时胜景,成为杭州最佳观桃地之一。半山观桃已被列入拱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暮春——

  200多年前的盛会

  “皋亭修禊”重现半山

  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时任浙江巡抚的阮元,恋上了漫山遍野开满桃花的半山。

  此后经年,每逢清明时节,他便邀请好友雅集于此,赏花作诗,先后创作出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辑成《皋亭唱和集》。

  不过,那时的阮元肯定不会想到,200多年后的今年,“皋亭修禊”盛事会再次重现半山。2014年5月4日上午,为纪念阮元诞辰250周年,以“追古抚今、推陈出新”为主题,融汇诗、书、琴、曲,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首次恢复举办“皋亭修禊”,重现200多年前的盛事,进一步挖掘皋亭文化、提升半山旅游形象。

  今年,杭州半山森林公园“皋亭修禊”雅集活动再次举行,以“山水皋亭·人文拱墅”为主题,融合诗、书、琴、乐、茶5大元素,请来一大批高手朗诵诗歌、奏乐放歌。

  立夏——

  吃乌糯米饭,夏天不易中暑

  立夏节起源于半山民间习俗

  半山地区的民俗活动不仅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当以半山立夏、半山观桃为代表。

  半山立夏习俗源于半山,辐射杭嘉湖地区。半山立夏习俗主要包括吃乌米饭、吃槐豆、称人等活动。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用“乌饭叶”叶子浸出的汁液煮米饭做成的。

  据说在立夏日吃乌糯米饭,夏天不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虫叮咬。

  除此之外,还有吃槐豆,食之可健身固齿。立夏称人则是预先在立夏日为称小孩的体重,因夏天天热,怕小孩疰夏。

  立夏节起源于半山民间习俗,从2007年至今,半山立夏节活动现已渐渐发展成为杭城内外知名的民俗节庆活动。半山立夏习俗,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金秋——

  半山新特色文化

  金秋文体节

  2012年,半山街道举办“秋风秋韵情满半山”首届金秋文化节,这是半山文化领域的一次盛宴,引起了广泛关注,赢得了普遍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半山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齐全,几乎每个社区均配备文化活动室,社区图书室实现全覆盖,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许多广场成了半山辖区居民很好的室外活动场所。各社区中均有登山队、健身队等文体团队,每个社区都至少有5支以上群众文艺团体,而登山队更是在各种比赛中屡次获奖;还有莲湘棒艺术团,在莲湘文化中融入健身元素,成为半山地区特色鲜明的文体团队。

  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半山金秋文化节越办越深得人心。2013年,半山街道举办“活力半山”金秋文化体育节,一步打响文化牌,助力大运河申遗,宣传了半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了半山的山水生态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

  2014年金秋文化体育节以“团结和谐,美丽半山”为主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展演和体育赛事活动,使之成为半山人的文化盛会和体育盛宴。

  “中国梦想、抒半山情怀”,2015年半山金秋文化体育节如期举办,有街道、社区工作者参加的自创歌曲首唱、诗歌朗诵文艺演出;多支辖区居民群众参加的歌咏比赛、金秋趣味运动会等;还有美术、书法作品评比展览,“半山人拍半山”摄影作品评比展览,这些都是辖区居民群众参加的活动。

  半山金秋文化体育节成为了辖区居民展示自我的一大平台。

  非遗项目——

  已经有800多岁的半山泥猫

  宛如猫的样子吓跑老鼠

  施蛰存的《半山泥猫》:“水亭余址傍宫墙,古屋三间对夕阳。总角生涯犹在眼,泥猫蜡凤满匡床。”

  昔日农耕时代,半山的养蚕生活盛行。众所周知,蚕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吃桑叶,而且要逃避天敌,而蚕的天敌之一就是老鼠,为了蚕宝宝的健康成长,半山的先民们就自制了双面泥猫,从正、反面看都是宛如猫的样子,从而起到吓跑老鼠的作用。

  半山泥猫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白粉、线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泥猫却需要泥、模具、画笔、颜料、清漆等几样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质量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泥猫的质量和活泼的造型。

  古时候,泥猫都由半山娘娘庙雇用的工匠手工制作而成,工艺讲究,泥猫造型如活猫再现。

  半山泥猫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每逢“桑秧会”、“蚕花节”,杭嘉湖地区的桑农蚕农就会购买泥猫放置在蚕室,求平安如意。半山泥猫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花鸟吉祥语组成

  半山灶头画让百姓祈福

  自南宋迁都杭州以来,江南逐渐富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加以表达,灶画艺术便是民间艺术的代表。

  所谓灶画,就是画在灶头上的图画,灶头画起源于清代前后,曾经在半山地区广泛分布,由打灶师傅中擅画者用墨汁画成。以花鸟吉祥语组成,图像逼真,色彩绚丽,体现当地百姓辟邪消灾、祈福的价值取向,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的重要特色。

  画师根据灶头不同的位子和住户的要求,即兴构思,直接在灶头上构画、上色作画。灶台画的风格朴实、粗拙,较似农民画、年画,内容则根据绘制部位不同,表达出各种吉祥的内涵。如灶筒画水浪,以示水可克火;灶脚画花篮,以示花来花香;灶山画财神,以示招财进宝;灶亭画灶君,以示事成平安;

  最重要的在灶心,有喜鹊登梅、麒麟送子、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百鸟朝凤等图案,也有画上关云长、赵子龙、薛仁贵、岳飞等英雄肖像的。

  灶头装饰画,以花鸟吉祥语组成,图像逼真,色彩绚丽,体现当地百姓辟邪消灾、祈福的要求,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的重要特色。

  作为民间艺术的灶画,不但有着几百年的传承历史,而且形态各异、多姿多彩,不仅丰富了江南水乡的民间文化,更是代表着农民对于生活的朴素理解,表达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灶画现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标签: 杭州|半山|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 张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