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8日讯 明天,一年一度的义乌进口商品购物节,将在义乌进口馆热热闹闹开场。这一次,进口馆内的商品非常丰富,购物节的产品种类达6.5万余种。
而这背后,是义乌进口馆的涅槃重生。扎根义乌6年,义乌进口馆的生意一直冷清。去年6月,钱江晚报记者走进义乌进口馆时,三分之一的店铺都处于关门状态(详见本报《浙中城事》2015年6月19日J3、4版)。
管理方下了狠心,猛涨租金腾笼换鸟。进口馆原本有200多家经营户,29家经营户去年选择了退出。大多是产品单一、价格偏高、拿不到源头货的商户。
而这些空出来的1.5万平方米商铺,目前全部招满,还供不应求。
曾经三分之一店铺关门,如今抢不到商铺
1月6日上午,浙江文博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光辉亲自坐镇300多平方米的商铺,督促装修工人抓紧施工,赶在购物节前开门,“下午基本完工,明天就摆商品上架。”
按照租金标准,宋光辉这个商铺在大通道边,年租金超过40万元。
“我想要1000平方米的,可报名比较晚。抢的人太多,这一位置是好不容易才从老经营户手上‘挤’出来的。”
对于这么高的年租金,宋光辉毫不在意,他算过一笔账,根据进口额考核奖励办法,他一年做到370多万元的进口额,就能全额返还租金。
“我们‘2358’韩国休闲百货有300多家品牌连锁店,20%是进口百货商品,这些产品年销售规模超千万元。”
而浙江金斯顿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小民则是义乌进口馆的老朋友了。
2013年11月,他曾经把西班牙橄榄油、乌克兰葵花籽油等10多款“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产品,放到进口馆卖。但当时的进口馆市场定位不够清晰、产品结构不够合理,金小民的商铺位置又偏,坚持了不到一年就关门了。
时隔两年,金小民再次出手,拿下了比之前面积大一倍的大通道商铺,开张2个多月来,人气不错。
不久前,合作多年的上海欣海报关公司找到金小民,希望把旗下外贸公司的600多个进口单品放到进口馆卖。
金小民一下子觉得100多平方米的店面又小了。
1、进口产品利好政策不断,一级代理商扎堆进场
据国际商贸城第五分公司统计,腾笼换鸟政策推行后,先后有770家境外企业和1900个品牌商品,通过单企落地、多企抱团、进保税区延展厅等形式落地义乌。
其中,抢到商位的只有56家经营户,主要分三类:在国外开超市的侨商;上海、宁波、舟山等地自贸区企业;有国外渠道的义乌企业。
截至目前,舟山保税区、尚佰居等11家已经正式开张,其余的商铺也都进入装修阶段。
为什么以前冷冷清清,现在却突然火爆了呢?
相关负责人认为,能在中国进口贸易发展最快的2015年,完成这次腾笼换鸟,是因为义乌进口馆赶上了进口市场培育的好时代。
近年来,为鼓励进口贸易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下调关税、签订自贸协定等。与义乌对应的有“义新欧”开通、“B保”获批、“航空口岸”开放、铁路口临时开放等,还设立促进进口专项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通关便利化。
“这些促进了贸易便利化,也吸引更多的人来义乌从事进口、转口贸易。”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义乌这座“桥”
高性价比进口商品涌入中国
一位在欧洲有5家超市、6000平方米仓库的侨商这一次也入驻义乌进口馆。而前几年,他一直在中国采购商品到国外超市销售。
那时,欧美超市内中国产品占了80%,而现在比例几乎颠倒了,欧美产品占到了绝大部分。相同的产品,中国制造和欧美制造,价格相差不大。
他认为,这是因为欧美国家“工业4.0”进程迅速,传统制造业智能化程度高,机器换人后成本大幅下降,不断靠近中国制造业的成本。这位侨商,敏锐地看到了回国做进口贸易的商机,中国人喜欢用性价比高的进口货。
进口馆相关负责人也曾到国外的工厂参观,在他看来,“世界工厂”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是趋势,更多高性价比的进口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是趋势,好在义乌市场抢得了进口贸易发展的先机。
“义乌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都希望借此打开中国乃至更大的国际市场。”相关负责人认为。
转变
2、很多产品从义乌拿货,比直接进口成本要低
“看好义乌市场,希望能把我们的进口资源也对接过来。”欣海报关总经理何斌说,公司有意成为义乌进口馆的下一级市场合作商。
上海口岸资源优势明显,为何到义乌进口馆拿货?
“很多产品从义乌拿货,比直接进口成本要低。”金小民说,再大规模的进出口企业,也只能选择有限的产品,义乌进口馆集聚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明显。
进口商品流集聚,经营户与境外企业洽谈才更有话语权,这点进口馆“厨房密码”老板金健深有体会。
金健拿起一个碱性水杯自豪地说,这是韩国首尔一家企业研发上市的最新产品,去年11月他淘汰了北上广等地30多家进口商,抢下了中国总代理。
“竞争对手多是上市公司,我的企业规模最小。”他就说了一句话“全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展就在义乌”,韩国的企业老板就都知道了。
“经营户独自到各地做终端市场,货品、精力有限,需要带动没有货源的人一起做。义乌进口馆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组货平台。这是我们渠道便利带来的效益。”相关负责人说。
原因
未来
找国外企业用当地原料
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
下周,宋光辉将东渡日韩等国,直接进口“源头货”。这只是进口生意的第一步。
他信心满满:一旦销售铺开,就有更大的议价权,就像现在一些国内企业为他的产品贴牌一样,“未来也可以让国外企业用国外的材料,为‘2358’贴牌加工、量身定制。”
宋光辉不是说大话,已经有很多义乌市场的经营户在境外注册品牌,找当地企业用当地材料贴牌生产,然后把产品拿到进口馆来卖,价格更低。
“德国家居生活馆”老板王东是进口馆的元老级经营户,从德国回家乡创业6年来,他发现有些进口产品并不适合国内的消费习惯。
为此,他开始在德国注册自己的商标,涉及到炒锅、保温杯、厨房小工具等十多个门类,从设计到生产都在德国完成。
“现在是德国工厂为我贴牌生产,今后会有越来越多适合国内消费者的德国产品面世。”他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