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谷容易收谷难”。
1月7日下午,记者在江山市凤林镇茅坂村种粮大户徐星华家门口见证了神奇的收稻谷速度,用机器20分钟收完了晾在外面的500公斤稻谷。换做人工,两个人要收一个多小时才能完成,并且还需要熟练工。
这台机器就是徐星华自己发明的“收谷机”。
46岁的徐星华,中专学历,学的又是“经济特产”专业,和机械完全不搭边,但平时就喜欢倒腾研究机器,用他自己的话说:“对于机器有点天赋”。“现在种植都是机械化了,插秧、收割都有机器,就是收稻谷没有机器”徐星华介绍,2014年,周围的朋友都希望他能发明制造一台能收稻谷的机器。
把装稻谷胡袋子准备好
发动机器
固定好袋子
机器收拢的速度非常快,人工都赶不上了
拉开上面的闸门,收好的稻谷倾泻而下
链条带动搅龙,搅龙将扫上来的谷子送到谷仓里
收拢稻谷
稻谷收的很干净
“这台机器我是从人工收谷上得到启发的。”徐星华说,人工收谷,先用畚斗铲起稻谷,然后用手往畚斗里扒拉稻谷,最后装到袋子里去。按照这个思路,徐星华设计了首先用前后尼龙刷归拢稻谷,接着用铲板铲起稻谷,用链条带动搅龙,最后用搅龙将稻谷用到谷仓。
之后,徐星华不断的对机器进行改变和调整,“整个机器一次定性,几乎没有更改,之后主要是对机器速度配比的调整。”徐星华说。
2015年,机器调整到位。收谷机上大部分配件都是从报废的收割机上拆下再利用的,只有电瓶、汽油发动机和尼龙刷是新购的,整台收谷机的成本约在2000元左右。
2015年7月,收谷机在晾晒早稻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每天徐星华要晾晒七八千斤稻谷,往年都要雇佣七八个劳动力,再加上夫妻两个才能忙的过来。用了机器之后,只需要雇两个人就可以了,一个帮忙操作机器,一个把收好的稻谷搬上车。“省钱是次要的,主要是农忙的时候雇人难,95元一天的工资都很难雇到人。”徐星华感叹到。
现在,周围的种粮大户都来学习观摩,有人要借用机器,有人让帮忙做一个,甚至有人过来希望合作共同开发量产机器。对于下一步,徐星华还没有具体的想法,“当时就是因为人难雇,才想设计一个机器代替人工收稻谷,别的没想这么多。”徐星华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