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金华自古是农业大市,各地多样的储粮建筑,是城市的一段特殊记忆。 时代变迁,粮仓失去原有的作用,渐渐被遗忘、拆除。
它们存储的不仅是粮食 还有几代人不想忘却的回忆
2016年01月14日 06:51:35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通讯员 周鑫 见习记者 陆欣

   浙江在线01月14日讯 (通讯员周鑫见习记者陆欣)在金华城乡和铁路沿线,你是否见过一些圆柱形的建筑?白墙黑瓦,尖尖的屋顶,墙身斑驳,看起来似乎已有年月。

  或许只有老金华知道,这些都是粮仓。

  金华自古以来不仅是农业大市,也是粮食输出的主要基地之一。为了储存粮食,金华各地衍伸了各式各样的储粮建筑。

  这些曾经是老一辈的骄傲。57岁的葛先生说,上世纪70年代末,他在铁路技师学院读书,班上有20几个上海人,每次回家,他们都要到金华买米。“那时候,全国的粮票,都没有浙江的好用。”

  直到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粮所、粮站、粮店……这些在老一辈人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词语,才慢慢淡出记忆,其中就包括粮仓。

  一组数据

  80处仓点,495座仓库

  可容纳粮食13.5万吨

  对于热衷农业的金华人民来说,粮仓满满,那才是好日子。

  据资料记载,解放前,金华、汤溪两县粮食自给自余。民国19年(1930年),两县余粮2304.86吨,输往杭州、萧山、宁波等地。

  解放后,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又有新的突破。1949年,粮食亩产184.5公斤;1952年,全县新建、扩建仓库69座;1958年后,相继建筑苏式仓、基建仓等多种类型的粮仓,有仓点80处,仓库495座,容量13.5万吨,比解放前增加260倍。

  可惜的是,和许多城市一样,由于城镇化发展和更新改造的需要,这些有城市特殊时期印记的建筑,在一轮又一轮的革新中,逐渐沉寂和消失。

  一段记忆

  曾经是村里最热闹的场地

  如今退休老人却不敢回去

  位于金东区曹宅镇潘村中部,有一处潘村粮库,建造于建国初期到文革时期,粮库占地约2000平方米,整个组合为合院式布局,其中两个圆形粮仓结合的建筑物最具有特殊性。

  圆形仓储高6米,一个仓储最多可以装下25万斤粮食。因为密闭性好,粮食防虫施药的时候方便灭虫,通风性能好并且不易受潮,这样造型的粮仓,在附近曹宅镇的小黄村、胡宅、傅村镇的石狮头村,还有好多个。

  这些粮仓,曾经见证了一代人的辉煌过去。

  今年74岁的张尚清是潘二村人,曾是潘村粮库的一名员工。在他记忆中,在粮库工作的那段日子,是没有空闲的。

  春粮要收小麦、大麦,夏粮要收早稻,此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杂粮,蚕豆、玉米……

  “收购夏粮最忙,队伍排得老长了。整个粮站人山人海,走了一波又来一波。”回忆往昔,老人神采奕奕,“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前来交粮、卖粮的农民,从早上6、7点开始,一直要排到第二天凌晨2、3点。”

  张尚清介绍,因为粮食量大,粮仓中间这幢方形的房屋中,装着一个升降机,农民们把粮食担来后,倒在底下的洞里面,由升降机一点点的往上送。“一共由4个斗轮流转动,将粮食升到最高点。”顶部两侧各有一个方型的小窗口,就是通过它们,把粮食倒入两侧的圆形仓储中。“圆形仓库一共能储存100万斤,里面都装得满满当当。”

  这些光辉的岁月,随着张尚清这代人的老去,也成了历史。

  1997年,张尚清正式退休,此后,他很少回粮仓看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不去了,一切都大变样了,去了以后心里不舒服。”张尚清说,随着政策改变,收粮不再是农民来粮站,而是工作人员下乡去,粮站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原来4个圆形粮仓,如今也只剩两个。“两个拆掉了,建造了三层楼房。”

  现在粮库已经承包给了私人老板,只剩寥寥几个工人。

  和潘村粮站差不多,金东区中心粮库,也曾经热闹过。这是位于孝顺镇中部,沪昆铁路金华段结合孝顺站建设的仓储建设典型代表。

  金东区中心粮库的特点是大,保存的建筑数量也比较多,而且相对比较完好。

  “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厉行节约。”至今,粮库的外墙上,还留有当年工作人员留下的宣传标语。只是颜色淡了些,多了几分沧桑感。

  一个倡议

  发现时欣喜若狂

  再去时不要留下遗憾

  逝去的粮仓,成了像张尚清这样的老人,抹不去的遗憾。

  像金华老商业街西市街、小码头……许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都只留在了老金华人的记忆中,成了另一些“张尚清”们的遗憾。

  在采访中,金华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有些无奈:好多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当发现时,大家是那么兴喜若狂,但遗憾的是,当第二次去的时候,它很有可能就已经被拆除了。

  除了还能从史料和文献资料中看到只言片语或几张照片外,留下的就只有唏嘘:拆的总比保护的快。

  这也是我们推出《留住城市的记忆》系列报道的初衷:留住这些建筑,保留城市的历史片段。

  如果你家附近也有类似的近现代建筑,可以拨打热线电话0579—89111111,跟我们说说,你和它们的故事。

标签: 责任编辑: 胡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