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的村庄就美吗
省人大代表、浙江锦林佛手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锦林
浙江在线01月27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朱丽珍 张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被再次提及。昨天代表委员们审议报告时,这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在肯定美丽乡村建设成就的同时,许多代表委员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张锦林代表和王澍委员的观点,很具有代表性。
“美丽乡村不能格式化。千村一面,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张锦林拥有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经验。他创办的锦林佛手文化园,就是将老建筑、民俗和旅游相结合,在浙江小有名气。
问题一:有花海就是美丽乡村吗
“很多农村现在都发展旅游项目,但是没有规划,匆忙上马,重复建设。”张锦林说,一些村干部总觉得,别的村子有什么,就照搬照套。
比如现在很多村庄都推出了花海,有的地方甚至乡乡有花海;最近很多地方又刮起了3D画的风潮,光金华,就有两三个村子的墙上画了3D画。
张锦林说,容易复制的东西,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但每个地方都这样,就是同质化竞争了。就拿花海来说,不仅成本投入高,养护也是一项技术活,“如果盲目搞起来,并不见得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
问题二:农村建设就是拆旧造新吗
这几年,因为美丽乡村带动旅游热,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到处都是。
“有些地方的民宿,钢筋水泥味太重,没有特色。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也是对老建筑的破坏。”张锦林说,如果不和当地风土人情融合,只是简单的复制堆砌,就失去了体验民居生活的本真和乐趣。
两会前,张锦林曾去梦想小镇调研,印象最深的,是当地保留了一座粮仓,通过落地玻璃窗等改造,和梦想小镇的定位结合。
“这才是好的改造。”张锦林说,美丽乡村建设,要让村庄有新气息,但是宗祠、老街,这些老底子的东西还是要传承好。
建议:
程序要标准化,建设要差异化
什么是程序的标准化?就是先规划、后开发这种理念的程序化。
张锦林说,乡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充分发挥政府规划指导的作用,在改造前,制定系统的规划方案。
所谓的差异化,是指各地的改造,要结合本地自然资源及文化资源,凸显特色,尽量避免出现遍地开花和相邻区域雷同等现象。
“差异化发展,是搞好乡村旅游的关键。”张锦林说,尤其一些古村落,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浙江的乡村新建筑缺乏文化脉络,可以说一个比一个丑。”
作为建筑界的大咖,王澍近年观摩了浙江90几个地方的新民居样板图。他的评价是:“如果以地方特色、新旧协调、整体生动、品高质优为基本评价标准,这些图可以算作及格的只有约5%。”
现象:简单模仿拼凑,到处青瓦白墙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认为不是不重视,而是因为观念的偏差。”王澍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各地都有组织地方设计院进行设计,但设计人员价值观念混乱,一味追随城市和市场商业趣味,简单模仿拼凑,“这种风气,导致几乎不可能出现好的民居设计。”
在王澍看来,地方特色的关键是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就地取材,“决不能拍脑袋概念化,到处青瓦白墙,到处马头墙,这种传承需要极高的设计技巧,非一般设计单位可为。”
实践:做了一个新老融合的样板村
怎么保护老村落让它新生?王澍进行了实践。他所做的样板村,在富阳洞桥镇文村,有40多幢建造于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古民居,但更多的是“千村一面”的新民居。
在保护老房子的前提下,王澍对新民居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重建,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另外就是深度改造,“不是简单的外立面刷刷,而是像老中医把脉一样,望闻问切,根据每个房子不同的风格进行深度改造。”
建筑材料,是按照就地取材、旧材回用的原则进行的。新建筑整体保持着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为了使当地建筑风格能够统一,连建筑工人都选择洞桥镇当地的工匠。
考虑到文村养蚕、酿酒的传统,王澍为他们设计了底层作坊等空间,而现代、绿色的光伏发电设备,则隐藏在家家户户的新农居中。
建议:
省里成立专家组,审定新民居设计
这样打造一个村子,花了王澍很多心力,而他想做的远不止这一个村子。
“我打算花8到10年的时间,根据浙江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打造七八个风格迥异的美丽宜居村庄样本。”
而对于大多数村庄来说,而当地政府和村民的首要任务,王澍认为是“立即停止大量不合格样板图的使用。”
这一次,他带来了一份相关提案:《关于在浙江各地区核定推广有各地特色新民居样板图的建议》。
“要从浙江整体环境风貌作为文化品牌的高度,去重视新民居设计,由省建设厅组织高水平专家组成专家组,组织高水平的民居研究与设计,负责对各地样板图的审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