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么多年,一直流浪的他很想搞明白
遇上杭州好阿姨后,他迎来人生拐点,学会认字并且有了工作
更大的幸运还在后头,他拿着攒下的6000元开始寻亲,昨天好消息传来——
浙江在线02月0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杨茜)人生有时候真的充满意外。
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幸福会来敲门?
这一次,我遇到的故事的主人公叫张亚欢。这是他自己取的名字。
2015年之前,他的身份是流浪汉,江西南昌、陕西西安、江苏南京、浙江温州等地,他都呆过,白天翻垃圾桶,晚上睡桥洞。他的父母是谁、他的老家在哪、他几岁,这些基本的人生信息,对于他而言是一片空白,无数次,被带进救助站,却因为查不到户籍,他只能继续流浪。
2015年对他来说,就像人生的分水岭。这一年里,他终于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感觉,晚上睡床有多幸福,他有了固定工作,还有人教他认字。
就在昨天,他兴奋地给我打来电话,跟我说:“记者姐姐,我找到自己了。我有家,有亲姐姐。今天我还办了临时身份证,我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了。”他还知道了自己真正的名字——周细根。
这个故事像不像小说里的主人公,突然之间就开了金手指。
写陈丽明布置的作业。
因为一张寻狗启事
小张遇到好心的杭州阿姨
故事的最开始,要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开始。
2015年1月27日,晚上将近10点,陈丽明在杭州市第十四中学门口寻找自家丢失的雪纳瑞,打印了寻狗启示,悬赏1万元。
“我正好看到小张在翻垃圾桶,就冲过去问他看没看见小狗,把悬赏的纸塞给他,让他有消息打我电话。”让她意外的是,小张说应该发给环卫工人,他们每天都在马路上。而更意外的是,小伙子主动提出帮忙发。“我不要钱,给了我钱也只有买吃的,吃完之后又没有了。”这句话,陈丽明一直记到现在,想着这个流浪汉还挺好的。
第二天,小张用捡来的公共电话卡给陈丽明打了好几个电话。陈丽明很意外,就拿了一台家里的旧手机和充值卡给了小张,“一定不要和我失去联系,万一你饿肚子,我还能给你送点吃的。”
10天后,小狗让人送了回来。陈丽明想着,一定是小张的努力。她决定,要好好对待这个男孩。她为小张办理了亲情网,还花30元包了500M的网络流量,方便微信联系。
“这么年轻,却对自己一无所知。怎么这么可怜?我能遇到他,也许就是上天的安排,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要管他。”陈丽明知道小张的身世,觉得这个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的小伙子很可怜。
陈丽明教小张读书认字,她把女儿小学的课本都拿了过来,教他功课,认识更多的字。“他流浪的时候,认识了不少字,杭州的大街小巷的路名,他都认识。但如果要工作,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是不够用的。”
他第一次有了固定工作
还学会了睡在床上
为了不让小张再流浪,2015年4月8日,陈丽明把他介绍给一个开贸易公司的朋友,让他做打包、分拣的工作,工资2600元,做六休一。“我有工作了。”那天,他激动得对陈丽明一直重复着这句话。
4月9日,她又把小张领进了自己一套准备出租的空房子里,管住。
头上有了一片遮风挡雨的房檐,小张却不适应。在小张的印象中,他根本没有睡过床,所以第一晚,他是坐在客厅的凳子上睡的。后来的一个星期,他也没有进过卧室。后来在陈丽明的劝导下,他会在床上睡觉了,但偶然失眠的夜里,他还会睡客厅。
关于吃饭,因为长期饱一顿饥一顿,更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只有在非常饿的情况下,他才会暴饮暴食,一次在单位吃午饭,他一下子吃了12个生鸡蛋。但有时到了饭点,他却吃不下。
但小张的第一份工作,只干了4个月。辞职的原因很简单,小张没有身份证,单位不敢再聘用他。
我就是想要有张身份证
我想和别人一样
后来,他每天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到下沙,那里有中介所,不需要身份证。有活,他就干上一整天,没活的话,他就到处转转。事实上,小张不习惯一个人在家里,就连陈阿姨布置的作业,他都是去肯德基写的。
小张的心结从未解开:“我就想要一张身份证。有了身份证,就可以找工作了,像其他人一样。有工作,有工资,可以顿顿吃饱。”
记者第一次见小张,是2015年的11月,他想求帮助办一张身份证。那会他还不敢正眼看人,最常说的就是“不记得了”。他的身世是听说的:“别人说,是一个姓张的爷爷捡到了我,就讨饭养了我一阵子,后来爷爷死了。我跟着他姓张。”
记者咨询过民政部门和公安机关,得到的答案几乎一样。因为没有任何信息,所以想要办身份证,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好几次小张都被查出是没有身份证,被要求离开杭州。可是他又不符合遣返要求,所以进退两难。他很烦躁,有一天路过三墩派出所,再一次请求帮助。办事民警给他出招:“你去过这么多地方,你应该一个一个地去排查,到当地的派出所去问。根据我们的经验,不要去大城市,地方越小,可能性越高。”
就这么一句话,小张听进去了,带着自己攒的6000块钱,2016年1月8日,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和姐姐的合影。
等待30年终于知道自己是谁
有了姐姐,还找回了名字
第一站,是江西南昌。在火车站附近的派出所里,他一无所获。后来民警想了想,又给了条线索:“听说有个渔村,早年丢过挺多孩子的。”
他找到了渔村的地址,坐了一辆摩托车就去了。司机得知小张的故事后,又想了个办法,让小张去村里找人,看看有没有认得出他。
在村民们看过小张的长相,觉得他和敬老院的一个老太太长得很像,可惜老人头脑已经不清楚了。于是,小张用身上仅剩的钱做了亲子鉴定。
金手指又出现了,1月底小张被证实就是这个老太太的孩子,老太太的老伴很早就过世了,还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43岁的姐姐看到失散多年的弟弟,大哭。虽然,在姐姐的记忆里,关于这个弟弟的印象也不多。只是听说,在小张7、8岁时,有一次跟着妈妈出门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因为小张当时生着病,家里人以为他已经死了。
现在,他准备跟姐姐姐夫一起过春节。“这里的话听不懂,所以,我还是会出去打工的。”
这一次电话里的小张说话有了底气,他给记者看了他的临时身份证,上面写着:周细根,1987年10月12日出生。“姐姐,我找到我自己了!”他在电话那头说,”我叫周细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