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05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朱平)最近这些年,大人们在盼着春节长假的同时,都会加上一句感叹:现在的年,越过越淡了。可当孩子们问起,当年的年味是如何浓烈时,除了放鞭炮、穿新衣和吃年夜饭这些,很多大人似乎也只能用“不像你们现在样样都有,所以都不觉得惊喜了”这样的话来搪塞。
老底子的年味,到底是怎样的?或许你的记忆有些模糊了,没关系,陪你迎接了29个新春的钱江晚报,都帮你记下了。
那么今晚,请你吃好晚饭,找个舒服的位子,拿起这个版,和家人一起来回味老底子的杭州年,在即将送走羊年,迎来猴年的时刻。
眼下,把除夕夜团圆饭放在酒店、宾馆,已经是很寻常的事,而29年前,这可是件能登上报纸头版的大事儿。
1987年1月28日,这天正好是除夕夜,当天的钱报上就有这样一条新闻:《除夕有家宴,杭城居民可到饭馆过年》。说的是,一小部分洋气的杭州人选择在杭州酒家、天香楼,以及已成为杭州人记忆的海丰西餐社,办除夕家宴。
和现在动不动就988元、1888元一桌的年菜相比,当时一顿“春节团聚饭”的价格真是实惠,小户人家一般花上25元就能吃上蛮好一顿。
说到海丰西餐社,80后是否还记得,一种叫麦淇淋的蛋糕?
那可是上世纪80年代的高档货,也是29年前,最俏的新年礼物。过年时,延安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不少人手中会拎着大蛋糕,像海丰西餐社还出现排队争购蛋糕的现象,当时这家西餐社一天要做一千两百多只蛋糕。
吃完年夜饭,除了春晚,烟花爆竹是大家的最爱了。知道1989年,杭州最热闹的指定燃放爆竹地带是哪里吗?那年春节,钱报的一篇《十里中河岸,烟花爆竹艳》帮大家揭晓了答案。当时记者采访时,居民说的理由是:晚上中河路车子少,地方又开阔,确实是放爆竹的好地方。看到这里,再想想每天开车经过的中河路,是不是觉得有些陌生。
当年路上的车少,但包的压岁钱可一点都不少。1989年,压岁钱的行情已经是50元下不来,200元不算多了。
其实把29年来,每一个除夕当天的钱江晚报翻出来重读,你都会发现自身的变化和整个城市的变化:比如1992年春节,杭州普通老百姓打的走亲访友成了新春一景;1993年春节,一万多名在深圳打工的萧山人,包了20多架飞机赶回老家过年,引起了全杭州人的关注;1994年春节,越来越多的杭州人打破了正月里不出门的传统习俗,选择春节出门旅游去;1995年春节,杭州人又开始时兴全家住宾馆……
重温这些记忆里的年味,你是否发现,过年的方式和内容可以变,但有一种年味,却自始至终没变过:平时各忙各的一家人,趁着春节能多聚在一起,无论是看春晚抢红包,还是唠唠嗑,想来这才是真正的年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