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4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杨渐)近年来,通讯网络诈骗作案方式和手段不断升级,冒充公检法、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谎称中奖等诈骗手段已经屡见不鲜,但仍有为数不少的人上当受骗,就更别提一些更为隐蔽、高明的骗术。
为此,开发区警方从即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通讯网络诈骗防范宣传月活动”。
80%的受害者,都通过网银或ATM机转账
近日,开发区公安分局对今年以来通讯网络诈骗案件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数据显示,今年开发区内的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发案216起。分析其诈骗手段共有60种,其中通讯诈骗有20种,网络诈骗有40种。比较常见的是冒充公检法、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谎称中奖、冒充网站客服、冒充网络商家、刷信誉度返佣金等诈骗手段。
民警通过对诈骗信息来源、作案手段、汇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这些案件中,超过90%的诈骗信息都是来源于网络和手机,其中电话诈骗占63.3%,短信诈骗占14.8%,网络诈骗占19.6%,而80%的受害者都是选择用网银或ATM机进行转账。
“2月份正逢新春佳节,区内大量务工人员和学生返乡过年,通讯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有所降低,而春节过后,务工人员返回,犯罪分子也逐步活跃,通讯网络诈骗案件逐步呈上升趋势。“警方介绍,通过对受骗群体的数据分析表明,受骗人群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多是大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
民警在ATM机值守,面对面宣传防范
在此次活动中,ATM机和银行柜台都会有民警、辅警、保安、银行工作人员等专人值守,面对面地向群众宣传防范常识,及时识破骗局拦截汇款。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银行工作人员进行通报表扬和奖励,广泛宣传推广优秀做法,营造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防范声势,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为确保通讯网络诈骗案件的宣传效果,分局在继续开展金融网点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治安宣传员的作用开展宣传工作。集中组织宣传员在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开展通讯网络诈骗防范宣传活动,通过企业和社区公告栏、广播、电子显示屏、内部论坛、微信等发布防范提示,提升人民群众的自身防范能力。
案例分析
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小玲,在下沙某大型企业担任财务主管。前段时间,她突然收到公司“王总”发来的微信好友申请。
小玲说,之所以接受申请,是因为对方微信昵称直接是公司王总的真实姓名。因此,小玲不假思索就接受申请了。同意申请后,“王总”给小玲发来了一个笑脸,开始了老套的骗局:“在办公室吗?有笔款项要安排下。60万,打到农业银行上海松江支行,账号622848*******,时间紧,我下午来补办手续,用途为往来款,周四早上回款。”看着微信上的指令,小玲觉得有点突兀。但考虑到以前也办过这样的业务,小玲还是打开电脑,按照指令朝对方提供的账户汇入了60万。之后,小玲和王总进行电话联系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为了挽回损失,下沙派出所的民警在接警后立即赶赴银行对账户进行冻结,最终帮小玲追回了16万元。
虽然拿回了钱,但小玲还是纳闷骗子是如何钻了空子。原来,骗子偷偷在小玲的手机里安放了木马病毒,发现她和老板的聊天后,便伪装成老板的微信号进行诈骗。
警方表示,像这样利用高科技,肯花时间、精力设局的骗子越来越多,因此迷惑性也越来越大,通过实时监控聊天记录,在冒充成熟人的方式,即使再有防范之心也很难识破骗子的身份。因此,除了不要轻易给陌生人汇款之外,即使熟人之间涉及汇款问题时也一定要确认好对方的账户并及时沟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