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7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傅颖杰)她叫郑芬兰,被称做磐安的“织女”,也是浙江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算是我们的老面孔了,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著名旅美钢琴家杨婧身着的晚礼服,就出自她之手,我们为此曾作报道。
今天我们又一次报道她,是因为这个磐安“织女”发起了一次众筹,要为远在千里之外的贵州上甲布依族卖力吆喝,想恢复当地的传统制衣技艺。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郑芬兰说,和她的三次贵州行有关。
第一次
老奶奶把祖传的梭送给她
郑芬兰和贵州结缘,实属偶然。
十多年前,郑芬兰第一次去贵州,那时她还是个驴友。徒步旅行到山里,一群人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奶奶,邀请她们住进家里。
就这样,郑芬兰第一次知道了布依族服饰的传统技艺。那天晚上,她就坐在织机前,看着老奶奶脚踩踏板,手上飞梭。
“我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为全家人的衣服忙活。”郑芬兰有些动情,她想买下老奶奶的一把梭作为留念,老奶奶拒绝了。
在布依族,梭子是祖传的,老奶奶那把是母亲给她的嫁妆,都是回忆,她舍不得。
郑芬兰在那个村里逗留了3天,期间她帮老奶奶生火做饭,顺道也展示了自己的织布手艺,离开时,老奶奶还是把梭送给了她。老奶奶觉得她懂织布,一定会善待这把梭。
郑芬兰很感动,总想着再回村子里看看,没想到,第二年老奶奶就离开了人世。
第二次
两个执着的女孩打动了她
郑芬兰第二次去贵州,是2015年12月底。和第一次不同,这次她是专程赶过去的。
偶然间,她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文章,有两位贵州女孩满腹才华,却放弃工作,回到贵州上甲,想恢复布依族妇女的传统制衣技艺。
女孩说,布依族的传统制衣技艺举世闻名,上甲更是布依族的古老村落。村民们织布、印染……经过多道工序,做出青衫蓝染的民族服装。遗憾的是,村里女孩多已不会这项技能,即便是妈妈缝制的嫁衣,和外面花花绿绿的服饰相比,也不再让她们觉得珍贵。
郑芬兰被这两个女孩触动了。2015年12月28日晚,她飞到了贵阳,第二天就和女孩碰头,前往位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上甲布依古寨。
这次贵州行,太让郑芬兰震撼了。村里有大榕树群,历史的积淀在这里显而易见,但另一项历史的传承——制衣手艺却没落了。传统制衣工序繁琐,耗时耗力,利润微薄,无法支撑起家庭开支。除了不多的几位老人,村里还在从事或真正掌握这门手艺的妇女不多了,大家宁可选择外出打工挣钱。
第三次
她带去了改良后的布依族服装
郑芬兰自己就是个手艺人,不能眼睁睁看着传统技艺消失。当晚,上甲村就召开了小型座谈会,郑芬兰说出了她的计划:她想振兴村里的传统制衣手艺。
回杭后,郑芬兰马上召集专业设计团队,他们发现,传统的上甲布依族服装,色彩单一,清洗褪色,做工比较粗糙。团队就从改良着手,保留布依族特色制衣工艺的基础上,尝试更换面料、改善染色、改良款式……
经过3个月的改良,郑芬兰制作出了男女成装、男女童装样品,第三次去贵州,她带上了改良后的布依族服装回去。
相比传统的服装,新设计的面料舒适,款式多样,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保留了传统的厚重与积淀。
这次改良是成功的,村里做了几十年服装的老人欣然接受。
郑芬兰的动作不止于此,她还带去了一些手工技艺,比如缝制土布书皮、纳鞋底、打盘扣等,能增加家庭收入,村里人很满意。
她的愿望
众筹,让更多人珍惜这门技艺
传统的布依族服装,经过郑芬兰团队的改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在郑芬兰看来,这样的关注度显然是不够的。
就这样,郑芬兰在“众筹网”上发起了众筹。
截至目前,已经有70人参与众筹,筹集资金6380元。虽然钱不多,但郑芬兰为众筹者准备了一些礼品,比如由上甲妇女缝制的土布环保书皮笔记本、土布围巾、贵州上甲传统布依族服饰改良后的服装等等。
郑芬兰说,对她来说,钱是次要的,她是想借众筹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布依族传统制衣技艺,同时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帮助上甲妇女,开拓传统布依族服饰的销售渠道。
人物简介
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传承人
郑芬兰,1975年生,老家磐安窈川乡川二村。2004年,她无意中翻出了一条结婚时母亲为她织的出嫁土布,从此改做手织布服饰。一年后成立了“小巷三寻”手织布服饰公司。
如今,她在杭州开创的首个以土布为主要设计元素的服装品牌已小有名气,在磐安等地设有基地,组织闲散的农户以传统工艺织布,并定期上门收购,解决了村民的收入问题。
因为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郑芬兰也成为浙江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