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 昨天,市民吕女士拨打本报电话82374110,称自从买了新房,三天两头接到装修公司电话,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到10多个,“正常生活被打扰,烦死了”。记者发现,类似的投诉并不少见。为何装修公司会拿到业主的电话?这样的“骚扰”算侵权吗?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昨天,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调查,并咨询了律师。
【烦恼】
一天数个装修电话不停歇
去年,吕女士在市区湖海塘区块购买了一套住房,开发商也于去年底交房。今年以来,她被装修公司的电话弄烦了,甚至不断接到购房退税补贴的诈骗电话。“刚交房不久,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打来了,不停地问选好装修公司没有。”吕女士说,“最近半个多月来,几乎每天都会接五六个电话,到现在已经接到数十个大小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更令吕女士意外的是,对方清楚地说出她的姓名、房址,“甚至连我住几栋几号都一清二楚!”
不堪其扰的吕女士曾告诫这些业务员,他们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对方口头承诺不再这样做。可没过几天,居然又换了另外一个业务员给她打电话。家住市区江南的丰女士告诉记者,她去年3月份接房,如今一家人已经住进了新房,可仍能接到装修公司打来的电话,“是不同的装修公司,最开始一天有好几个电话打进来”。有的甚至是骗人的电话,有一次她差点上当。
【调查】
个人信息泄露难追源头
是谁泄露了购房者的电话?吕女士说,她觉得有几种可能性:一是买房子的时候,与开发商签合同,曾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二是在银行办理贷款的时候,留下了自己的信息;三是组建了同一小区的“业主群”,参加了几场业主活动,留下了联系方式。
记者以吕女士的名义给这些装修公司打电话,对方表示得到联系方式和相关信息有自己的渠道,但不方便透露,并承诺不会有任何恶意行为。同样,在吕女士购房楼盘的营销中心,对方也予以否认。
市区一名多年从事住房装修设计的设计师称,目前装修公司为了拉客源多采用电话营销、平面广告宣传、网络营销、熟人介绍等方式,其中一半以上的生意是由电话营销拉来的。对于装修公司是如何获取客户资料的,该设计师说是公司销售人员获得的,具体渠道并不知情。市区一名曾在房地产行业有多年销售经验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市场竞争给这些个人信息带来了价值,自然有人会想方设法通过买卖个人信息获利。目前,市场已经出现了一种行业,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和售卖,“这些人,会支付一定的报酬,让人拿出有效的各类信息卖给他们,然后他们再转卖给需要的公司或群体”。也就是说,泄露你信息的人员,可能是接触到你个人信息的任意一环。
【支招】
给出明确回复或加黑名单
其实,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被确认,要求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市民在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后,该如何应对呢?据业内人士介绍,装修公司的电话营销人员也是在完成任务,但随着市内装修公司的增多,多个装修公司可能同时给一个潜在客户打电话,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对这种营销方式产生抵触心理。如果市民没有意向找装修公司,可以直截了当地拒绝,不要因为碍于面子敷衍性地答复,以免给对方造成成为潜在客户的错觉,促使对方继续打电话询问。另外,现在许多市民使用的多为智能手机,如果不想再被装修电话骚扰,可将号码纳入手机黑名单,或用手机软件屏蔽。
“非法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浙江婺星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晖表示,特别是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履行公务或者提供服务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非法提供给他人,或以窃取、收买等方法非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应追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去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加大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主体从特殊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因此,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人或单位均可成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主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