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3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曾福泉)刚刚度过110周年华诞的越剧,在它的发源地——浙江,继续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专业越剧团约20家,占据全省传统戏剧剧团的半壁江山。民间力量尤其活跃,全省民营越剧团多达数百家。受欢迎的越剧团一年演出多达两三百场,是我省舞台演出的主力军之一。
随着人们的文化休闲方式日趋多元,传统戏剧普遍面临挑战。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谢丽泓认为,近年来,我省越剧事业保持升温势头,戏迷票友热情高涨,越剧获得年轻群体青睐,民营越剧团生机勃勃,我省创排的一些优秀越剧剧目在全国受到青睐。
戏迷票友热情高涨
戏迷就是市场,是越剧发展的源头之水。令人欣喜的是,越剧在我省不仅留住了老观众,还培养了年轻观众。我省已举办了5届长三角越剧票友大赛,每次参加初赛的戏迷多达上千人,长三角外的戏迷也慕名赶来参赛,许多年轻参赛者的水平令名家评委惊叹。每年一次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浙江赛区的选拔精彩纷呈,不仅培养了许多小戏迷,更发现了一批好苗子。
戏迷热情升温,使一度面临边缘化危机的越剧重获活力。各地越剧艺校陆续恢复招生和接受委托培养,我省新建立的高等艺术学府浙江音乐学院也加入了越剧人才培养的队伍,2016年开始招收越剧表演专业本科生。年轻越剧人才为这一剧种的传承创新注入不竭活力。
年轻化的演员和年轻化的观众形成良性循环。“现在许多年轻的‘角儿’都利用社交媒体来经营自己的戏迷群体,在微信群里活跃着的粉丝几乎都是年轻人。”谢丽泓说。
优秀剧目受欢迎
越剧起自民间,根在民间,对越剧而言,殿堂精致的艺术追求和乡野广阔的基层市场缺一不可。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蒋中崎说,我省民营越剧团就如民营企业一样,蓬勃兴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嵊州是越剧之乡,民营越剧团发展十分兴盛,其领头雁群艺越剧团每年有10个月左右时间在各地演戏,2015年一年就演出584场,演出收入630万元。
20世纪80年代,浙江“小百花”横空出世,《五女拜寿》惊艳全国。近年来,绍兴市演出公司打造的“越剧明星版”重现了这一盛况。该公司总经理裘建平亲自操刀,遍邀名家,重新演绎经典名剧。第一部明星版《梁祝》巡演全国场场爆满,演出超过200场,观众达20万人次,后来还应邀到中国台湾地区、欧美一些国家演出。茅威涛等名家创作的《二泉印月》《江南好人》等新剧目也引领了越剧的改革,吸引了全国的目光。
打造中国越剧文化中心
回溯过往,1906年3月27日,唱书艺人李世泉、高炳火等相聚东王村,首次在稻桶舞台上成功演出大戏《双金花》,轰动剡溪两岸。一个崭新的剧种在古老的越乡诞生。20世纪30年代,越剧进入上海,在充满活力的多元文化氛围中不断汲取养分,改革求新,很快就在各剧种中脱颖而出。来自绍兴的舞台姐妹以青春锐意突破旧时代戏剧业的樊笼,引起社会震动。今天,嵊州越剧博物馆里还陈列着袁雪芬当年主演新编越剧《祥林嫂》时穿的印花青布衣,以及“十姐妹”公演《山河恋》时留下的照片等,记录下越剧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艺术不断成熟,越剧团一度在全国遍地开花。
作为越剧发源地,浙江在越剧新的历史起点上扛起了振兴这一剧种的大旗。今年才过几个月,我省已连续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在总体目标中更明确提出: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以浙江为核心的中国越剧文化中心。
越剧的创新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谢丽泓认为,当代越剧舞台过于依赖传统剧目,新剧目创作乏力,是越剧事业急需补齐的短板。“越剧依靠才子佳人戏,赢得几代观众喜爱,但题材单一也成为其一大局限。”谢丽泓表示,许多著名剧作家在新创作越剧时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最好的作品往往不是越剧剧目,而新创作的越剧作品却又“打不响”。专家认为,这一代越剧人应该留下自己的烙印,让新创越剧作品的审美风格和价值取向跟上时代潮流,在情感上更靠近现代观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