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歼-10迎来18岁“生日” 听参与研发的温籍设计师李志刚讲述故事
2016年03月31日 15:05:53 来源: 温州日报 记者 王莉莉

日前,温州籍飞机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李志刚老先生在文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杨冰杰摄

   浙江在线03月31日讯 如果你是军事迷,一定对歼-10大名如雷贯耳,对其系列如数家珍。

  即使你不是,想必也还记得60周年国庆大典时,歼-10组成的空中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那种气势恢弘的景象。

  3月23日,这架在中国航空制造史上和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歼击机,迎来了它的18岁生日。1998年的这一天,它第一次以翱翔之势划破我国西南的蔚蓝长空,发出响亮的划时代的轰鸣,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终于有了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歼击机。

  时至今日,它依旧是我国的主力战机,日夜守卫着祖国的领空。在它长达20来年的漫长研发过程中,参与设计的人员达到数千人。从瑞安高楼走出的飞机设计师李志刚,就是其中一位。

  外号“猛龙”的歼-10是如何炼成的?飞机设计师的日常工作又是怎么样的?近日,记者采访了回乡探亲的李志刚,由他为我们揭开歼-10的部分神秘面纱。

  从想飞机到造飞机 一句话让他一生与飞机结缘

  一身藏青长大衣,头戴灰呢毡帽,今年已74岁的李志刚先生仍精神矍铄。从中航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退休的他,选择留在成都这个他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养老。说起当年参与歼-10的设计过程,他历历在目,恍然如昨。

  1942年,李志刚(原名李玉松)出生在瑞安高楼东梅乡大徐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里。在信息闭塞又物质匮乏的年代,清贫的家境没有成为他学习的障碍,反而成为奋发的动力。遗传自母亲的良好记忆力,让他从小就显示出了“学霸”的潜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而梦想的种子,在他小学三年级时被种下。在东梅乡中心小学,一次语文老师对他说:“你学习这么好,以后可以当飞机师啊。”那时,他连飞机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但这句无心的话在他年幼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1年他从瑞安中学毕业并考上了南京航空学院(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飞机设计专业。入学第一天,在学校的陈列馆里,他才第一次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飞机,他与飞机的缘分,也从这里真正开始。

  毕业参加工作后,他先后参与了水轰-5、歼-7Ⅲ、超七等飞机的设计工作。1970年,他与同事受命开始研发歼-9歼击机项目。该机型采用独特的鸭式气动布局,在当时属于超前的技术水平,李志刚负责鸭翼的设计工作。这个项目虽然后来被叫停,但在长达10多年的研发过程中,李志刚和同事们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获得了很多关键数据,为此后的歼-10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圆规、图纸、三角板无数次 失败中诞生翱翔之翼

  1986年,经过前期的反复论证,歼-10项目终于正式立项。李志刚成为设计前置鸭翼的专业组组长,开启了他一生最难忘,也最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程。

  和想象中科幻大片般酷炫的场景所不同的是,设计师们的日常是简单、重复和枯燥的。 “那个时候电脑还不普及,我们的办公室里除了圆规、三角板,最多的是一沓沓厚厚的图纸。每天,我们的工作就是埋首在图纸里,计算数据和画图。”李志刚笑言。

  据他介绍,一架战斗机从无到有,一般要经历设计、制造、测试、试飞等过程。这些大过程里,包含了无数小过程,每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每个小组每个部门即使完成了自己那部分的设计工作,也要随时待命,稍有变动,就要立刻跟进做出相应的修改。一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三更半夜被叫醒赶赴现场,对于每个参与者来说都是常有的事。

  漫长精细的过程,凝聚了研发设计者们的汗水和无数的日夜。

  李志刚负责设计的鸭翼位于机身前部,是维持飞机俯仰平衡和操控的重要装置。当时,专业组选用了先进复合材料,蒙皮采用的是对称非均衡的铺层方案。在此之前,这个方法国内尚未有人尝试过。为了突破这个技术瓶颈,李志刚和他的同事们,从小试片开始,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调整比例,经过了3年的努力,才最终做出鸭翼的全尺寸模拟件。“这意味着,鸭翼的结构设计在工艺上不存在大的问题了,可以交给工厂试生产了。”回忆起这个过程,李志刚的言语里仍难掩激动。

  像这样的攻坚,在歼-10整个研发过程中太多太多了。

  二十余载埋首研究

  终得“猛龙”冲天长啸卫国土

  1998年3月23日,迎来了歼-10的首飞。

  李志刚还清楚地记得,那天天气并不算理想,天空灰蒙蒙的,机场的能见度很低。尽管如此,歼-10仍顺利完成了起飞、加速、盘旋等一系列首飞规定动作。当它平稳降落在跑道上时,机场周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人们激动地跳跃着、拥抱着、相互击掌庆贺着。

  看着自己真正意义上参与设计并最终成功飞上蓝天的飞机,李志刚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此刻,他是兴奋的,兴奋之中又显得很平静,“我们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细致,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歼-10的成功是意料之中的。”

  对于热爱飞机,热衷航空研究的李志刚来说,研究室里反复的研发工作并不枯燥,反而是种享受。在整个过程中,唯一一次让他感受到“苦”的,是在飞机的试飞阶段。那时,设计团队配合试飞部门到了试飞基地,一呆就是几个月。他们顶着酷寒和风沙考验,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试飞、调试,每一个参数都不容马虎,只能高于要求,力求做得最好。

  作为一个跨代的型号,歼-10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结构、新系统、新成品、新工艺,技术指标要求高,设计制造难度大,整个过程曲折艰辛。“歼-10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有人说是运气好。但如果没有技术的积累和全体研制人员极其严谨的工作作风,哪有歼-10飞机的‘运气’?”李志刚说。

  20多年的漫长历程,数以万计的设计研发人员和制造人员,为了歼-10能搏击长空、自由翱翔,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们之中,名字能被载入史册的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不为人所知的幕后英雄。

  “从预研到真的把飞机送上天,能经历这个全过程的人是很幸运的。有些老前辈干了一辈子,都没等到这一天。”说到这句话时,李志刚眼睛望向远方,似乎在回忆着往昔的点滴,“这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我满足了。”

  在李志刚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航空人为国夙夜在公、奉献自我的情怀。

标签: 歼-10 设计师 温州 责任编辑: 朱婧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