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1日讯 (钱江晚报通讯员戴云华 马玲玲 记者翁云骞)甬剧,宁波的地方戏。
从最早的田头山歌,到民间艺人赖以谋生的“唱新闻”、风靡上海滩的“宁波弹簧”,再到经典剧目《雷雨》《典妻》《风雨祠堂》……两百多年来,甬剧一直是在不断传承创新中求发展的。
如今的甬剧,不仅是兼收并蓄、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剧种,更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遗产,就要想办法保护。2012年起,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开始做一件事:“甬剧老艺人抢救性保护工程”。
三年时间里,一个课题组持续采访甬剧老艺人,抢救性地发掘、整理史料。他们的足迹遍布沪、杭、甬、苏等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文史藏馆。
4月1日,这项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甬剧老艺人口述史》一书正式对外发布。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书的背后,藏着百年甬剧人怎样的荣耀与甘苦?
“时间太紧迫了啊,
真的是在抢救”
书有360多页,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同样沉甸甸的,是甬剧的历史。“从源头算起,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已经有了七代从业人员。”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郭国强介绍。
在郭国强看来,做这样一件事,早已刻不容缓。“地方戏曲多是口口相传,文字档案极稀少,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甬剧发展中许多重要事件都已经无从考证,尤其一些仅存于老艺人头脑中的表演经验、剧目资料以及创作情况等,也都随着他们的离世而消失。”
这一点,曾亲自参与口述史采访、整理全过程的著名甬剧演员沃幸康很有感触。“我们在做这本书的时候,就有好几个老艺人相继去世,其中就包括早年上海堇风甬剧团的编剧天方老师。“
天方,原名张忠卿,国家一级编剧,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近三十部大型甬剧剧本,代表作包括大名鼎鼎的《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
2012年7月,沃幸康带着课题组在江苏昆山采访了这位大师级人物。
“足足谈了一下午。老师对自己创作的经历、早年堇风甬剧团的情况、包括他眼中的甬剧价值等,说了很多很多。”没想到,采访之后不到半年,这位前辈便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时间太紧迫了啊,真的是在抢救。”在沃幸康看来,课题组要抢救的不仅是老艺人,更是甬剧的根,甬剧的血脉。
三年时间,除记录下二十余万字的原始口述素材之外,他们还欣喜地搜集到了一批老剧本、老唱片、老手稿。
“那可都是解放前的黑胶唱片,还有50年代上海文化界对甬剧的探源、油印本上的剧本,非常珍贵。”
一路寻访中,沃幸康和同伴们发现了久已失传的20多个小戏。
2013年10月8日,逸夫剧院,宁波甬剧团把这20多个小戏中的4个——《拔兰花》《双投河》《康王庙》《扒垃圾》整理出来,首次搬上舞台。
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现代化道具,唱段老的,唱腔老的,表演老的……
但就是这样的东西,把好多观众看得又哭又笑。“他们告诉我,老底子的甬剧就是这样的。”沃幸康笑着说。
“八九十岁的老人,
一提起甬剧,神采焕发”
庄丹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多年来,她致力宁波地方文化的研究,对甬剧情有独钟。这次寻访,是庄丹华主动要求加入的。
“看到、听到地方剧种生存发展的种种不易,更使我们兴起对甬剧研究的念头,力图探求其发展之道。“后记中,庄丹华这样写道。
这样的意图也贯穿于采访、整理的全过程。“我们希望以个体口述为基础,构建起甬剧近70年发展的全貌。所以,采访对象的全面和广阔,也是前所未有的。”
三年间,课题组总共找到了4代60余位老艺人及其家属、弟子,这里头不仅包括演员,也包括编剧、导演、作曲、舞美、学者以及剧团的管理者。
采访的人越多,也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2012年夏天起,庄丹华、沃幸康和年轻的研究员友燕玲三人,在沪、杭、甬三地来回奔波走访。
酷暑夏日,三人冒着40℃的高温,在上海钻弄堂、爬阁楼,寻访那些年迈体弱、深居简出的老艺人,一起追忆往昔,重温从艺历程中的酸甜甘苦。
“七十多岁的甬剧艺术家柳中心老师,罹患癌症多年,仍一路陪我们走访。好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走路颤颤巍巍,可一提起甬剧,仍是神采焕发、思路清晰。”庄丹华说。
透过泛黄的资料、聆听老人们的回忆,课题组成员们看到了一部活生生的地方戏发展史。
“娓娓道来的鲜活生动,更容易带我们穿越时空,去触摸历史的脉搏。”郭国强介绍,如今,口述史研究已成为抢救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对于本就“出身”乡土的甬剧而言,这样的研究模式更显得淳朴、亲切,也更接地气。
考虑到采访记录相对零散、琐碎,最后集结成书的时候,课题组特地将甬剧的发展历程专列一编,让口述史料和文献相互印证,从而使甬剧历史显得全面而立体。
“表演艺术上,市场推广上
这是相当好的时期”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合上沉甸甸的口述史,耳畔仿佛仍回荡着那些关于从艺生涯的琐言絮语,及对甬剧未来发展的拳拳期盼——
“甬剧需要改革,要搞出自己的特色来。”“希望能普及甬剧,培养青年人。”……
这样的期盼正变为现实。“不管是表演艺术上,还是市场推广上,这都是相当好的一个时期。”在从艺40多年的沃幸康看来,新书发布更多的功能是传承,甬剧的发展,或已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再过几天,一档全新的甬剧情景系列剧《老爷升堂》就将与广大观众见面。事实上,2014年秋天52集甬剧情景剧《药行街》播出以来,收视率便一直稳居本地电视台前列。
借助新的传播介质,甬剧找到了一条适合地方方言剧种传播的新路。
“《药行街》的播出,推广、提升着宁波的甬剧品牌。如今,越来越多年轻戏迷是从《药行街》追到剧场看甬剧。”宁波市甬剧团副团长虞杰说。
茁壮成长的青年演员、活跃的业余甬剧团体、遍布各大中小学校的甬剧传承基地、筹建中的宁波市甬剧博物馆、一票难求的甬剧文化节……
当历史写成书籍,当老艺人远离舞台,今天的甬剧,逐渐找寻到了自己新的根据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