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2日讯 唐诗有言“一年好景在清明”,今天就开启清明小长假了,准备好了吗?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国人最为看重的孝文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同时,清明又是一个重要节气,垂杨新绿、桃红争艳、绿草如茵,是出游踏春的好时节。
宁波市民俗专家、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文化研究会会员周东旭认为,现在的清明节其实是一个复合型的节日,是古代的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合一的重要节日。清明节,宁波人老底子都有一些什么样的习俗,哪些习俗现在还在传承,哪些已经渐渐被遗忘?
[清明祭祖]
以前墓祭、家祭和祠祭很忙
有句宁波老话是这么说的:“三月清明乌笋香,家家争说上坟忙。”
宁波市民俗专家周东旭说,一般来说,清明祭祖有墓祭、家祭和祠祭三种。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哪怕是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都会赶回故里上坟祭祖。
清明时节,有些宁波人要在家祭祀,俗称做“清明羹饭”,再携带青团、麻糍、酒食等物品,去先人的坟地扫墓。
墓祭现在最普遍,宁波人叫“上坟”,去先人的坟地扫墓。上坟时,宁波人都会带一些时令食品,比如青团、麻糍、酒食等。在农村习俗中,新亡故者头三年里,家人都要在正清明当天去上坟。
“以前祭拜的都是土坟,清明扫墓到了自家祖坟前,先要除去坟上的杂草、添几锹新土,插上纸幡,还要放鞭炮。”他说,所谓的“纸幡”,是把纸镂成长条形挂在新绿的柳枝上做成的。把纸幡插在坟上叫“挑钱”,就是挂钱的意思。等挂好纸幡,扫墓的人再把带来的菜肴、水果和酒杯摆好,斟满酒,接着上香、烧黄表纸,向先人叩首致意。
“那时候富人家一般都有专人看管坟地,到了清明节就一起去上坟,等祭祀完把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
如今基本不见插纸幡放鞭炮
有的大族还有祠祭。宗祠祭祀一般都定在清明当日在自家祠堂里进行。先在全村敲锣,发动小孩去“拜太公”。宗祠祭祖由族长主持,族长为太公太婆敬酒后,子孙们叩拜祷告。
清明还有一项习俗,就是“圆谱仪式”,因为清明有团聚寻根的主题,所以每次修完家谱,也会选择在清明这一天举行圆谱仪式,就是家谱的首发式。
宗谱即家谱,是一部以血缘、姻缘为主体,世族繁衍为脉络的家族史,一般包括祖像、谱序、世系图、世略、世德、世福、世藻、家训、行第等内容。修谱工程十分浩大,有点类似“人口普查”,采编人员将同族中每个人的生娶卒葬、功名学历等内容收集来进行汇总编排,然后刻板印刷,装订成册。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祭扫的方式正在逐渐转变,现在清明祭祖以墓祭居多,更多提倡文明祭祀,插纸幡、放鞭炮基本上已经看不见了。
现在大多数人都到公墓祭拜,以鲜花水果当祭品,祭扫后再把花瓣洒在墓碑周围表达哀思。周东旭说,这几年,兴起了鲜花祭祀、音乐祭祀以及网络祭祀,思念亲人的心是一样的,但祭扫的方式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文明方式实现“低碳”祭扫。
[清明寒食]
相比外出踏青赏春宁波人在吃的上讲究更多
踏青历来是宁波民间清明习俗之一。踏青,宁波古代叫“探春”或“寻春”,现在叫“春游”。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从古籍上考证,在旧时,清明节还有射柳、蹴鞠、拔河、风筝、秋千等多种民俗活动。《象山县志》记载,清明时节小孩子放风筝。旧时人们在清明放风筝是为了除晦气。等到把风筝放高了,放风筝的人会剪断风筝线,寓意把心中的烦恼抛开。
春暖花开,小孩子踏青时会随手摘些野花,或者挖一些时令野菜带回家,比如马兰头、蕨菜等。宁波民谣就唱到:“正月坐坐过,二月芥菜大,三月拔茅针,四月拗乌笋”。茅针,指田野山地上茅草的嫩草茎,小儿常生食,因为它的茎韧性特别好,用它来作拉扯“斗草”游戏。
清明踏青,这种风俗传承得较多,但未必局限在清明期间。在周东旭看来,相比之下,反倒在吃的方面,宁波人讲究更多,比如清明吃青团或青麻糍,这或许是家家户户清明期间必备的一道应景食品。
宁波人清明吃青团,其实源于寒食节。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后来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节逐渐地融入了清明,所以现在很多人只知清明不知寒食。这段时间,诸如艾青麻糍、艾青团、艾青馒头和艾青饺子等都在市场上热卖。
[清明戴柳]
门窗上要挂杨柳清明头戴杨柳枝
在扫墓踏青途中,老人会随手折几根柳条编成环戴着小孩子的头上,很多年轻一辈可能还有这样的记忆。清明时节,宁波人流行“戴柳”。门窗上要挂杨柳,妇女头发上簪柳梢,还要给小孩编个柳圈戴头上。
为什么清明要戴柳?坊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说法是纪念介子推。重耳烧山逼他出山接受封赏,没想到介子推母子抱柳而死。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杨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赐名“清明柳”,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从此百姓纷纷效仿。
第二种说法是与黄巢起义有关。相传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虽然失败,但这个习俗却流传下来。
第三种说法则更有宁波味。宁波有句俗话:“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据说,古时有个青年上山砍柴,看见一棵杨柳树已经枯败,于是将这棵树砍倒了。可是,大杨柳树倒下来的时候,掉下来一颗血淋淋的人头,竟然是他娘舅。原来,他的娘舅为了躲避风雪,躲在这棵杨柳的树洞内,没想到被误杀了,青年悲痛欲绝。第二年,枯败的杨柳树抽出嫩芽,他便戴上柳条,悼念舅舅。
“现在挂柳、戴柳的习俗已经不多见了。有时候老人在踏青扫墓途中,可能会随手给孩子编一个。清明时节,宁波人要吃青团,青是‘亲’的谐音字,柳是‘留’的谐音字,主要是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周东旭说,清明传承下来的习俗都是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的,有些旧习俗已经慢慢被人遗忘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