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笋农称挖笋不如去做小工 笋贱伤农今年或将再重演
2016年04月07日 10:06:24 来源: 宁波日报 孙吉晶 黄剑跃

   浙江在线04月07日讯 春雨潇潇,万物滋润,全市各地春笋破土而出,消费者迎来大快朵颐的好时节。然而,对于各地的笋农来说,最近几年,这些争先恐后从黄土中拱出脑袋来的“笋宝宝”,并没有带给他们丰收的喜悦,更多的是滞销的苦涩。去年价贱伤农的一幕,今年又可能再度上演。

  宁波市林业局相关人士表示,竹笋行业同样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向供给侧改革和创新两翼突破。

  笋农:

  挖笋不如去做小工

  “都跌到9毛一斤了!过几天还不知道要跌掉多少……”宁海黄坛弘杨村是产笋大村。说起今年的春笋价格,年过八旬的村民杨丙新显得有点无奈。他说,今年上山挖笋估计连人工成本都不够,自己这段时间干脆就在家里编竹篮,一只竹篮还能卖上20元。

  弘杨村党支部书记杨益良告诉记者,去年春笋的收购均价是2.8元—4元/公斤,而今年上市收购价只有2元/公斤,村民挖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从早上6点挖到下午3点,才挖了50公斤笋,也就赚100元,要是做小工的话,一天至少150元以上。”笋农老杨说,山里人有的是力气,挖笋吃力不赚钱,还不如去做小工。

  种植大户杨再清同样很无奈。他说,之前有人来村里收购过,大家觉得价格太低了,就没去大量挖笋。

  作为宁海西部大镇,黄坛竹林面积约占宁海全县的三分之一。伴随着春笋破土而出,这里的笋农也发现卖笋难现象随之出现,速度之快令人始料不及。

  据统计,宁波有竹山林面积120多万亩,奉化、余姚、鄞州、宁海是重点产区,年产包括春笋在内的各类竹笋15万吨-17万吨。

  3月30日,记者来到余姚市陆埠镇兰溪村。这个拥有2400多名村民的大村,山上有150亩左右的毛竹,春笋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漫山遍野的竹海随风起伏,“沙沙”的竹叶声传递着春笋冒尖的消息。几位上年纪的笋农挥舞着锄头,熟练地从地底下挖出一株又一株的春笋。

  “今年春笋是小年,不像去年长得又多又壮。”兰溪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家康说,今年春笋的价格还是不错的,在农贸市场上能卖4元/公斤以上,大户统货收购价1.6元—2元/公斤,和去年比相差不多。

  对此,陆埠镇副镇长袁树连并没有那么乐观。袁树连分析,尽管滞销的现象暂时还没有出现,但从往年销售情况来看,提早采取应对措施很有必要。

  清明节之前,陆埠镇政府专门举行春笋销售招标会,出台奖励政策,鼓励营销大户积极承担全镇的春笋销售任务。

  据余姚市林业技术部门调查、分析,产笋高峰期将出现在本月中旬,高峰时日产笋量近120万公斤,销售压力较大。

  加工企业:

  大量库存尚未消化

  大量春笋集中上市,光靠农贸市场和农户自己难以消化,必须要依靠企业加工。和众多笋农不愿挖笋的情况大同小异,全市各地竹笋加工企业对于即将蜂拥而来的春笋,收购加工的意愿同样也不强烈。

  上月底,记者来到奉化尚田镇印家坑村的诚吉食品有限公司。一个个加工池内堆满收购来的春笋,200多名工人忙着剥笋壳。从3月22日开始,这家公司收购来自奉化、鄞州、余姚、宁海等地的春笋。

  诚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印彭耀坦言,目前一天收购量十五六万斤,只有高峰期的一半数量。去年生产的产品将近一半没有卖掉,今年要想大量收购春笋加工,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来自奉化市农林部门的统计数据,该市平均每年有60万罐水煮笋出口,但去年该市库存水煮笋37万罐左右,是库存最多的一年。

  宁波市林业局林特产业处调研员、高级工程师陆志敏表示,宁波竹笋加工产品出口市场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日本,再加上国内同行之间的低价无序竞争,导致许多公司产品销路不畅,库存严重。

  更让各地笋农焦虑的是,全市的水煮笋加工企业数量一直在减少。

  上世纪末,由于入行门槛低,加工设备简单,且盈利能力强,宁波全市竹笋加工企业有140余家,提供了浙江省七成以上的出口笋。

  时过境迁,目前全市剩下的竹笋加工企业已经不足20家。其中,奉化最为集中,共有8家,其余分布在鄞州、余姚、宁海、慈溪等地。

  在陆埠镇,镇里原有的3家加工企业几年内已全部关闭,短时间内大量春笋加工一直让人头痛。宁海县黄坛镇农办工作人员说,全镇年产春笋500万公斤,但只有一家罐头厂收购,绝大部分春笋出路堪忧。

  人大代表:

  扶持加工业给笋农出路

  记者了解到,宁波竹笋加工企业数量锐减,固然有经济效益下滑的原因,另外也有环保方面的原因。

  由于部分加工企业缺少治污设施或治污能力不足,造成废物、废水随意排放,给周边的环境带来破坏。随着“五水共治”行动的不断深入,企业也加大了对治污设施的投入力度。

  从去年底开始,奉化市8家加工企业分别投入30万元至200万元不等的资金用于环保设备改造。

  随着设备的运行投入,企业的运行、维护成本也随之增加,给原本就处于亏损状态的水煮笋行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不投入过不了关,投入了又骑虎难下。”一家加工企业负责人大倒苦水。

  诚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印彭耀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环保投入的扶持力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企业走加工+基地之路,鼓励加工企业承包竹林,使连片山林成为企业的原料基地,形成培育、管理、加工“一条龙”。这样一来,企业会积极投资修建机耕路等基础设施,既方便运输,也减少了成本。

  宁波市人大代表、余姚市水利局教授级高工奕永庆则建议,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应允许四明山区有序建立竹笋加工厂,以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而不是一刀切地一关了之。

  奕永庆曾专门请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进行检测,发现竹笋煮熟过程中产生的“黑水”之“黑”仅是有机色素,虽是废水,但并不是毒水。

  奕永庆建议竹笋加工厂可把废水用喷灌设备输送到山上喷洒,利用土壤的过滤和吸附作用,让废水渗入地下或蒸发,将有机质留在土壤中成为肥料,实现循环农业。竹笋加工厂要与有关部门签订环保责任书,杜绝废水流入河道。

  “扶持加工企业就是给春笋出路,给笋农出路,有关部门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奕永庆说。

  林业专家:

  笋业同样需要供给侧改革

  据调查,目前我市竹笋加工产品一半为水煮笋,其余为农户自行加工的笋干。对此,宁波市林业局林特产业处调研员、高级工程师陆志敏表示,在出口订单下降的大趋势下,生产适合国内消费习惯的休闲竹笋系列产品,从传统的蔬菜向功能食品转型,当是一个努力方向。

  据了解,农户自己晒笋干,以自然光照为主,一般每一批加工时间需要七到十天,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风味也会随之改变。今年,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与一家设备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引进竹笋热泵烘干技术,利用合作社现有的冷链储藏设备和电商平台,尝试走出一条新路。

  记者在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看到,一只烘干箱容积约有40立方米,只要不到24小时,一箱鲜笋就可烘干完毕。10公斤鲜笋能烘制半公斤笋干,目前这家合作社已经加工新鲜春笋5000公斤。同时,合作社已注册了“山丁丁”商标,着手外包装设计,准备投放市场。

  竹笋保鲜对延长竹笋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林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余姚市梨洲街道旺角竹笋合作社负责人叶卫久等销售大户建议,适时建造或利用企业冷库,储存部分鲜笋,实现错峰销售。

标签: 春笋|降价 责任编辑: 石潇俊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