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浙师大60年校庆将至 这些58年前的教材都是师生自己编的
2016年04月12日 06:09:1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郎擎宇

   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郎擎宇)昨天上午,81岁的浙师大老校友邵介安来到修缮一新的浙师大校史馆,望着玻璃柜里的20册早已泛黄的教材,不禁感慨:“看到这些课本,又想起了讲台上老师的样子。”

  《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古典文学作品选读》……邵介安一页页翻看着,“这13册是当年老师自编的手写讲义,这7本是1960年条件稍好后,老师和同学一起编写的教材。”

  “这些教材陪伴了我58年,我一直将它们视为我生命中的珍宝。”如今,浙师大60年校庆将至,邵介安把这批具有特别意义的教材赠送给母校。

  没有教材

  师生自己动手编写

  1958年秋天,23岁的邵介安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对于家境不好,还失学三年的邵介安来说,这无疑是人生的转折。

  当年艰苦的求学条件,邵介安记忆犹新:教室屋顶是草棚搭的,一到冬天屋子里200多号同学冷得发抖;教室里没有课桌,上课记笔记只能拿一块木板垫着。

  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是,整个专业没有一本教材,教学效率低不说,知识还学得不系统。因此,校领导下决心,组织师生编写一套教材。

  “先将钢板放在桌面,覆盖蜡纸,用铁笔把字一个个刻上,最后用滚筒一张张印出来。文印室就在我们教室隔壁,常常能看到她们在烛光下埋头刻字。”近60年过去,邵介安依旧清晰地记得文印室的老师在烛光下,没日没夜地誊印教材的样子,“即使是加班加点,全系4个班有200多人,有时讲义还是要第二天才能到我们手上。”

  当年编教材的老师

  有大师级人物

  让邵介安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教《现代汉语》的老师宋文瀚,解放前他曾参与过《辞海》的编撰,邵介安很敬仰。

  “瘦瘦的小老头,一点架子都没,60多岁的人依旧为学生们伏案编讲义。”邵介安回忆,“当时拿到的第一张讲义就是宋文瀚老师的,闻着油墨香,好像发现了新天地。”

  另一位上古典文学课的老师叶柏村也深深影响着邵介安。邵介安记得这位教授功底深厚,能按照古韵吟诵诗词,曲调婉转抑扬。为之着迷的邵介安提出想学习诗词吟诵,老师爽快地答应,还邀请邵介安到自己家里继续探讨。这之后,当堂吟诵诗词也成为邵介安语文课的一大特色。

  邵介安的印象里,许多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丝毫没有架子。

  四年下来,邵介安收藏着每一张讲义。大三时,他有了把讲义装订成册的想法。为了赚装订费,邵介安到艮山门货物装卸站打工赚钱,“挑煤,一天大概能赚2元钱,终于在毕业前把装订的钱攒齐了。”

  1962年,大学毕业的邵介安被分配到老家淳安的浪川中学教书,但他始终把这批讲义带在身边。毕业后,邵介安换过4次工作,搬过5次家,20本讲义依旧完好无损。

  珍藏58年

  20本讲义成为一生的财富

  邵介安记得,自己教师生涯的第一堂课就是讲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就连许多老师对这部分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备课前,邵介安再次拿出那本翻了不知多少遍的手刻讲义,“宋老师的一言一行仿佛又出现在眼前。”邵介安回忆,“讲完课自己随机抽查了一个学生,效果很好,我看到在台下听课的校长也笑了。”

  1962年参加工作,到1995年退休,邵介安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金华罗店中学的校长,再到教研室从事教学研究,回忆起自己33年的教学生涯,邵介安最忘不了的还是那几册手刻教材。

  邵介安坦言,当时自己不过是班里的普通学生,甚至一开始并不想当老师。但是当年的老师们却对他一视同仁,始终相信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这是一种传承,我的老师为我们撰写讲义,而我将其中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邵介安说,这些特殊的教材总能让自己想起当年的老师,想起艰苦的时光,“这是一生的财富。”

标签: 浙师大|校庆|教材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