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全村902人,有300多人会木工
村民自己动手 玉环有座不用一钉一铆修的木长廊
2016年04月12日 14:17:36 来源: 台州晚报 记者 姚苗苗

   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榫卯结构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创造,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无不凝结着中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但是在满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已经很少见到不用一钉一铆而采用榫卯结构建造的建筑物。在玉环清港镇前路村,工匠们却不用一钉一铆盖起了亭台楼阁,再现榫卯工艺。

  榫卯结合 廊桥亭阁不用一钉一铆

  走进玉环清港镇前路村,一排崭新的木质文化长廊沿河而立。文化长廊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一共分30多间,在长廊的两端,建有楼阁、凉亭等,最高处达七八米。长廊全部由木料搭建而成,奇特的是,整个工程建设不见一钉一铆,却一榫一楔完美结合。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前路村党支部书记张经德介绍,这是一种榫卯结构,整个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据了解,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链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在房屋建筑上,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此外,它还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前路村902人,有300多人是吃木工饭的

  前路村位于玉环县清港镇东北部,村子位于芳杜水库下游,因本村先民曾筑前路、中路、后路三条道路,而前路两侧房屋众多,人口密集,村民出入大多从前路经过而得名。

  70多岁的老木工林相敖是文化长廊的设计者,林师傅十七八岁就开始做木工,不管是农业用具水车、犁,还是家庭用具床铺、桌椅,对林师傅而言都是小意思。村里很多人都跟着他学木工,他带出师的徒弟少说也有20个。

  喜欢看越剧九斤姑娘的人,都对九斤姑娘的老实爹张箍桶印象深刻。在前路村,也有个“林箍桶”,60多岁的林德法是个老桶匠,脚桶、面桶、荸荠桶……只要讲得出名堂的桶都难不倒他。“他算得上我们江北片唯一一个箍桶师傅了。”张经德说。

  在这些老木匠们的带领下,前路村902人口中,有300多人是从事跟木工有关的工作,有的走村串户做木工活,有的在外面办起了家具厂。可以说,三分之一的村民都是吃木工饭的。

  木艺飘香,要让木头味留在村里

  正因为村里木匠多,前路村的木艺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在前路村文化礼堂内有一个木艺陈列室,陈列室里收集了村里老木匠们精心制作的各种木工艺品,除了月亮桶、荸荠桶等现在的年轻人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老物件,还有木匠用的雕花凿、锉刀等工具。这让村里的木艺文化得以记录。

  去年,村民们觉得村子里文化休闲的地方比较少,大家一商量,就想到了建一个文化长廊。

  “我们村最不缺的就是木工了,文化长廊如果能够跟我们村的木艺特色相结合,让村民们在有个遮风避雨休闲聊天的地方的同时,也将民间的木艺传承下去,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吗?”张经德说。

  为了让木头味留在村里,让每个走进前路村的人都感受到木文化,在林相敖等老木工的带领下,文化长廊木工部分已经完工,只剩瓦片、地皮、绿化等还需建造,今年年底有望正式跟大家见面。

标签: 长廊 村民 玉环 责任编辑: 冯一伦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