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2002年—2016年,“工业立市”十五年,衢州工业跨过一道道有形无形之栏,越过一个个发展之杆。置身“十三五”开局年,回望来时路,工业发展犹如长跑,只有起点;面对新常态,我市工业经济创新转型持续发力中……
“工业立市”定盘星
2010年到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137.5亿元增至1561.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四成,仍是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工业立市”,衢州工业发展史上重重一笔落在2002年。三年后,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初步形成现代工业格局。实施战略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10多年来超全省平均水平,多数年份增速位居全省第一、第二。
“一切为了工业,一切服务工业,一切服从工业。”2008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为了工业新飞跃,我市力倡“三个一切”强化“工业立市”。
贯彻战略需要持之以恒,更离不开抓创新抓转型,近年来,衢州工业经济立足生态+、产业+,在本土崛起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国家级高新区、开化国家公园等创新平台,在沪杭逸出海创园、张江生物医药孵化基地两大“飞地”,破除传统路径依赖,突破思想观念,“奔跑起来吧,我的衢州”解放思想大讨论,营造良好氛围。
4月1日,浙江中韩(衢州)产业合作园开园,开放合作创新,绿色发展共享,揭开新篇。
“绿色发展”破藩篱
2010年,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1000亿元大关,但后续发展面临着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的挑战。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明确“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工业发展图在三衢大地上徐徐展开……
创新生态发展模式。2013年,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落户衢州,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和推进器。2014年在全省首推创新驱动生态体系建设,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制高点。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绿色产业集聚区“大部制、扁平化、公司化”运营模式。重点建设省级开发区,控制乡镇工业功能区规模,对全市乡镇按照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进行分类。“智慧环保”建设纳入省级试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共建生态家园”行动,严格“五水共治”考核,将出境断面水质的考核从县域扩大到乡镇,保证一江清水出衢城。
管存量,还要做增量,增量要绿色。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机制,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要求,明确禁止、限制、优先和优化发展的不同产业规划。“十二五”以来,市区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154个,总投资超50亿元。
2012年以来,我市“腾笼换鸟”盘活存量土地1.58万亩,腾出用能空间98.69万吨标煤;整治提升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550家。“机器换人”等技改如火如荼,去年我市规上工业单位从业人员万元工业增加值提高到24.2万元/人,居全省前列。
新一轮的竞争,是绿色发展背景下产业招商模式的创新。我市加强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与应用,大力发展信息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韩国晓星、华友钴业、伊利乳业、娃哈哈、艾森药业、均瑶等一批产业项目花落衢州。
“供给侧”再发力
一边是国内普通钢铁只卖白菜价,另一边要大量进口特种钢,2012年以来,受宏观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我市工业持续低速增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拉大;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规模和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偏重、龙头骨干企业少、科技基础薄弱、节能减排和环境容量约束压力大等)加剧显现。根子在哪里?供给侧是重要因素。
2012年我市出台“工业18条”政策,市区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和小微企业扶持资金总盘子达1亿元。近年来还新增创新驱动、氟硅新材料产业、振兴光伏产业等发展资金。
细化“四换三名两化融合”,“五个一批”、“工业十大专项”组合拳强力推进。去年盘活企业77家,盘活企业固定资产24.68亿元,盘活企业土地面积2781.1亩。
供给侧改革有的放矢,我市推进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进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结果综合运用到差别土地使用费、排污收费、电价、水价、金融政策等“倒逼”手段,深化土地、排污、能源等要素配置改革。
“石要成料、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超强。”“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金属制品、特种纸、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四大特色优势产业。
跨“栏”越“杆”十五年,新材料(包括氟硅钴等)产业浓缩了衢州工业发展喜与忧、汗水与心血——从单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到挖掘培育自身比较优势,从渐进式追赶发展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从注重量的扩张到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三五”,衢州正由国内一流的氟硅产业基地迈向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