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古村落活态再生的黄岩实践
2016年04月17日 09:38:02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 周薇薇 陈湛

  宁溪镇乌岩头村。林灿 王建国 陈群星 摄

   浙江在线04月17日讯 阳春三月,黄岩区屿头乡沙滩村太尉殿前,枝繁叶茂的八百年古樟静静沐浴在柔和的阳光里,一群孩子在树下嬉闹,三五位鹤发老人坐在树下怡然自得地闲聊着。眼前这幅景象,让村支部书记黄官森微微陶醉。实施“活态再生”保护利用后的百年老村,古韵新颜,流水悠悠,炊烟袅袅,乡土气息氤氲扑面,引得游人纷至沓来追寻乡愁。

  “黄岩正在探索的,是一条极具推广价值的古村落活态再生新路子。”说这句话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3年多来,他不仅带领团队雷打不动地每半个月从上海赶来实地指导,还引来了“中德乡村规划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美丽乡村规划教学实践基地”,把黄岩的生动实践,提炼成了乡村美学、乡居风情、乡民幸福的时尚学术成果。

  在市委常委、黄岩区委书记陈伟义看来,只有让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让历史遗存与百姓生活共融,才能赋予古村落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其融入现代文明,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活态风景。

  古村复兴,起源于思变

  推开乌岩头村文化礼堂的大门,“乡愁记忆”扑面而来:农耕文明、民俗体验、文化走廊、民国印象,各个展示空间,浓缩着鲜明的乌岩古韵。

  一年多前,同很多自然资源禀赋不足的偏僻山村一样,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乌岩头村几近空心,只留下七八位空巢老人。日前,记者来到这里时,却惊讶于眼前的景象:斜风细雨中,村口那座古朴的石拱桥屹立依旧,古时黄岩通往仙居、金华的那条驿道,满储岁月的流响,工匠们正在小心翼翼地修缮百余间错落有致的清代古建筑。

  “别看这里地方偏僻,但现在村里的老房子很吃香,很多城里人争着要租,搞搞收藏、开开茶室……”站在四合院中,宁溪镇党委书记车献晨很是感慨。

  古村的复兴,起源于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在黄岩的生根发芽,萌发于回归自然观念在先富起来那部分人们心中的悄然兴起。用陈伟义的话说,如何深度挖掘古村落中凝结着的传统文化基因,探索每个村落的主题定位,因地制宜实施改造,让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在杨贵庆的理念里,这就是他一直倡导的“三位一体”:让乡村产业经济、本土社会文化、外在空间环境一体化发展,“保证老家的记忆不流失,家族的情怀还持续”。

  于是,在黄岩,以“乌岩灰瓦、青山绿水、石桥道地”为特色的乌岩头村,被规划打造成为“民国印象”主题的体验式旅游特色村落;古时漕运繁忙、商铺林立的北洋镇潮济村,重突出商旅主题,复古怀旧;而屿头沙滩村所呈现的,则是“太尉殿道教文化、柔川书院儒家文化、近现代建筑文化、中医养生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等五大文化集聚”;始建于北宋年间、有着近900年历史的富山乡半山村,被定位为“仁山、智水、安居,生态休闲旅游基地”。

  根据各个古村落的历史渊源和不同气质量身定做的规划方案,把黄岩目前重点打造的11个历史文化村落由盆景串成了风景,成为温黄平原西部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绿色名片。

  乡愁魅力,始终在“原味”

  又脏又旧的猪栏改造成整洁别致的茶室,废弃的猪槽变换为点缀的花器……,走在沙滩村的老街上,人们感叹更多的,是这个村子的细节之美。在这里,片石砖木,旧物废料,化腐朽为神奇重新派上用场。

  “我们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各个村落不同的文化内涵、区位特色、原住民习俗等因素,与山水资源巧妙衍生的古村自然融合,使每个古村落都各具特色。”黄岩区农办主任戴庭曦告诉记者。

  “看,这条路就是我们自己修的,20多个人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弄好。”村民黄金虎带着记者来到一条小巷子口,自豪地说。巷子只有两三米宽,一眼望到头,却用了三种石材。路中间采用长条形的平坦石板铺设,两边再铺以从老房子拆下来的青砖,最两侧是村民从溪里捡来的鹅卵石。像这样原汁原味的石板路,沙滩村村民一口气就铺了五六条。

  每个古村落,旧垣残瓦之间,都讲述着光阴的故事。“在改变的,是时代,是功能,不应该是古村落内在的‘魂’。”戴庭曦对记者说,古村落的“魂”,体现在它传统的空间格局、生活场景、民风民俗上,还体现在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共鸣上。

  黄岩这些古村落改造,没有大拆大建,没有贪大求洋,专家、村民、工匠充分利用村落中原有的资源,就地取材,精打细磨,留下村庄的时间印迹。

  在沙滩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乡公所、粮仓、兽医站,经过立面改造、内部修缮、新功能植入和景观环境布置后,成了一间间民宿、酒坊、茶亭等。

  日子大美,还原于活态

  46岁的村民黄大兴觉得,儿时记忆中的村子又回来了。

  他所在的潮济古村,曾是黄岩水道交通和山区平原货物中转之地,商贾云集,货贸繁荣,上世纪60年代,长潭水库大坝合龙断航,基于水运的潮济开始衰落。

  为响应村民呼声,黄岩从2013年11月开始对潮济古村实行全面改造,历史河埠商贸重镇的街巷格局逐一修复,民俗文化被充分挖掘,沉寂多年的古村重放光彩。一个多月前,黄大兴还在自家门口欣赏了一场久违的闹花灯,4万余人击鼓踏歌、飞龙舞凤,“村里的大人们甚至比孩子们还兴奋。”

  “让村民的根本意愿在打造自己的家园时完全释放,那样的村庄才有生命力。”在陈伟义看来,保护利用,必须尊重群众意愿,让村民这一生存主体在古村落改造中实实在在体现并真正有获得感。

  尊重,换来的是认同与支持。沙滩村村委会主任黄志洪,以前在村里办了一个工厂,专门生产亚克力挂钩。村子改造后,担心产品加工时产生的异味会吓跑游客,他把整块业务转给了别人,将厂房改成仓储中心,“为了村子的绿色发展,自己亏点钱没什么。”

  改造提升后的古村落,不断有新鲜的面孔、全新的业态涌入,村民们的脑筋也开始活跃起来,将水果种植等传统农业与服务、民宿、餐饮等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互动互融。2015年,仅沙滩村就接待游客3万多人,带动各类收入300多万元。

  “连一些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都来了。”记者离开沙滩村时,做了近20年本土馒头的村民戴金芬,正和家人悠闲地坐在馒头铺前聊天。“馒头早卖光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掉3000多个,我们一家人全上都忙不过来。”

标签: 古村落 现代文明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