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7日讯 高约36厘米,长约37厘米,宽约27厘米,分三层,每一层可盛放两盘小菜或一鱼盘大小的大盆菜,当老方像店小二般有模有样地提着这木匣子,吆喝着走向桌前时,一群号称吃货的藏友们忙不迭地说笑着站起身来……
提盒,这个时下在农村里也不多见的用具就这么展现在了众人眼前。
一说提盒,现今的年轻人可能已不知是何物了。不过爱煲剧特别是历史剧的朋友,会知道这有点类似现今送外卖的小箱子,凡是影视剧里一旦它出现,往往剧中的主人公离觥筹交错的场景不远了。但这仅仅限于吃货们的了解。
提盒,最初就是为了吃货准备的
顾名思义,提盒就是可以提的盒子。据资料记载,这种便于运送物品的盒子,最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之所以被称为“提盒”,就是因为盒子上面有方便我们抓拿的提梁。
毫无疑问,最早的提盒就是运送食物的。众所周知,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汉族,耕田、锄地是常态,而为了不耽误农时,家人在农忙时节往往会给田间地头的壮劳力送食物,这就渐渐产生了提盒的雏形。再以后,带着“君子远庖厨”理念的宫廷或者官宦人家,也将提盒派上了用场,成了从厨房到饭堂这段小距离的运送用具。从不缺乏智慧和手艺的古代工匠更是把这个小用具做得精巧美观,款式多样。
从春秋时期的带提梁有盖子的青铜器,到后期型制相对固定的木制、竹制的正规意义上的提盒,是到了明代才被基本固定下来。
提盒,旧时也不仅仅就是装吃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运送物品的提盒不仅有了格子、分层盒,也被赋予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
在历史影视剧中,常见到结婚或者下聘礼时,会有各色礼物,其中不少是通过提盒出现的。而这样的提盒,自然与“食盒”有着名称上的区别,所以这样的提盒也叫“礼盒”(俗称“谢篮”)。尤其是古文人的加入,赋予提盒更多的文化味。因其实用性,古代文人外出或者在野外雅集时,常会用提盒装上纸张卷轴、笔墨纸砚以及书籍手稿,于是就有了既可以盛放文房用具,又能满足外出之需的书房专用提盒。至明清时期,提盒差不多是文人雅士文房里的必需品。在他们的参与设计下,提盒的形制变得更为精巧,工艺也更加讲究。
从现今的留存来看,明清文人的提盒多以高档木材制作居多,其间不乏用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等传世物品。
收藏,为的是这道渐渐远去的风景
托盘、屏风、多宝架乃至老宅的窗棂、楣子等,在老方眼里,凡是经过岁月洗礼的一些旧时使用的老玩意儿,都是“宝”。
现已年过花甲的老方说,早些时候这类东西还是很多见,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基本都为“食盒”与婚嫁用的“礼盒”,且竹子制作的常见。他认为,这与南方气候适宜竹子生长,因此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不无关系。这些提盒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有单层的,也有二层、三层的分隔提盒。
“现今农家使用的少了。尽管这门手艺在我市东阳等地还有人做,但更多的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出口了。”老方说,由于竹制品本身材质不易保存的缺陷,与其他材质的相比流传下来的此类完整器物不多,特别是纹饰做工精湛的存世更少。
老方觉得,虽然专门收藏提盒者不多,就成系列而言他本人也还未入流,但这道曾经的风景令人难以忘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