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0日讯 (浙江日报见习记者 沈晶晶 吕苏娟) 邱西贵在江山廿八都镇枫溪村丁家大院住了四十几年。他没想到,有一天他竟然要搬出这个他出生、长大的地方。
这栋建于清乾隆年间,有三进二天井的厅堂,木雕构件精致完整,梁柱上的云纹依旧清晰可见。前年3月的一天,他正在屋里休息,突然听到后堂“砰”的一声,跑出来一看,后堂的横梁坍塌,一端砸在了地上。凑近一看,整根木头中间都被白蚁蛀空了!
在衢州不少古村落,一栋栋木结构古建筑里,正在上演一场持久的“人蚁大战”。
我的家让白蚁给毁了
“这几年发现白蚁越来越多了,五六月下暴雨前,梁柱里会有一群群的白蚁飞出来。”邱西贵指着石墩上白蚁爬过的痕迹说道。白蚁看得多了,连他都知道这是白蚁在找新的领地。
心有余悸的邱西贵立即跑去镇上找人来检查。后来,大院里许多危险处用钢架支撑了起来,腐烂坍塌部分也进行了修整。居住在这里的12户人家,随着枫溪村第二期征迁启动,陆陆续续搬走了,只剩下一对老夫妻还守在前院厢房里。
“祖祖辈辈都在大院里生活,要不是实在没法住了,谁愿意搬。”邱西贵看了眼老房子,摇了摇头走了。
随着村民们一个个搬出古民居,人类活动减少,白蚁活动将越发猖獗。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江山市白蚁侵害案每年接报数在百起左右。而去年,这一数字已达1200余起。
位于衢江区乌溪江库区的翁源村,泥木结构的古民居参差林立。该村2013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落。去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主持的千年农夫小镇“一片一线四点”规划设计中,该村被列为“四点”之一。
然而走进村庄,细看村中依旧保存着的80余栋古建筑和古民居,几乎处处都有白蚁活动的痕迹。
翁氏宗祠内,一根直径20多厘米的圆木柱,柱脚已经腐烂,千疮百孔,工作人员用手轻轻一掰,整片整片的木渣伴随着粉末应声而落。
再不治,毁掉的是乡愁
“令人震惊和心痛,白蚁侵蚀情况严重程度已经超出想象了。”衢州市白蚁防治管理所所长龚进先告诉记者,2015年,根据省里的统一安排,衢州对全市9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149栋古建筑、古民居中,有52栋有白蚁危害迹象,平均危害率达34.89%,严重的村甚至达到60%。
综合30多年白蚁防治工作经验,他认为,白蚁危害正在加大。分析原因,龚进先认为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白蚁是喜温性昆虫,气温的高低是影响白蚁分布的主要因素。”
据衢州市气象历史资料数据库数据,上世纪60年代以来,该市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同时,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段,相对潮湿的气候也为白蚁创造了更有利于生存繁殖的条件。
如果对古建筑只修不护,一旦蚁害侵袭,优质工程也会变成“豆腐渣”工程,房子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一栋完好的古建筑,如不加防治,两三年就可能被蛀空了。”龚进先说道,白蚁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幢房子,还有很多人的乡愁和记忆。
小小的白蚁,令大家厌恶头痛的原因,除了它对食物来者不拒,产生的蚁酸连钢筋水泥都能腐蚀以外,还在于难治理。一旦遗漏一个巢,白蚁群就会死灰复燃。
而一直以来,衢州市各级文物保护经费中都没有白蚁防治专项资金,一般情况下,都是结合维修工程一并防治,或者从维护经费中支出一部分,用于日常性的虫害防治。
布罗网让白蚁无处安身
看着千疮百孔的古建筑和古民居,着实让人心疼。
去年4月,在衢州孔庙的全面修缮工程中,衢州相关部门专门拨出经费用于白蚁综合治理。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几经修缮。近几十年来,饱受白蚁之痛,“1983年修了一次,上世纪90年代又修了一次,去年我们发现不少梁柱、木门又被白蚁侵蚀得很厉害了。”衢州市孔氏南宗家庙管理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此次我们主要针对乳白蚁、黄松散白蚁、黑松散白蚁等4种危害严重的白蚁进行了诱杀。”龚进先告诉记者,他们通过观察研究白蚁的活动痕迹,判断出白蚁大致主巢和副巢的位置,并顺着白蚁的路道深挖,将蚁窝全部挖出,“白蚁很聪明,有点风吹草动,蚁王、蚁后就会转移进地道找不到了。”
针对白蚁侵害,预防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孔庙布下了天罗地网。”龚进先带着记者来到后花园池塘边,在离地约10厘米的地方挖出一个装着木片的白蚁诱捕器,木片上涂上了白蚁最喜欢的药,“有纷飞的白蚁过来,就会被吸引,我们定期会查看,一旦发现白蚁,就会采取针对性措施。”
在孔庙6000余平方米的土地上,白蚁防治所设置了30个左右的诱杀装置。一次综合治理,防治有效期大约15年,“这并不是说完全没白蚁,而是我们能早发现,早处理。“龚进先说,他和白蚁的交战还将继续,相信通过长效防治,能够基本消除蚁害隐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