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30日讯 “有生之年,他就想跟老班长再见上一面,叙叙旧情,感激当年的救母之恩。听他说,老班长1967年退伍后回到宁波,给他留下了宁波的住址,但通过几次信后就失去了联系。”昨天,江苏《盐城晚报》记者来电,转达了当地一位退伍老兵的心愿,希望本报能帮他寻找自己的战友。
当年母亲病重,老班长捐了一个多月的津贴
这位老人叫李成维,今年73岁,1965年入伍当兵,分在北京军区高炮68师635团2营机枪连。他要寻找的老班长叫周尊良,今年应该有75岁了,比他早两年入伍。
“班长是个好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不会那么快适应军旅生活。”李成维告诉记者,他当兵时只有20岁,出生在农村的他只有初中文化,不识多少字,老班长就像哥哥一样教他识字。
“有一次在山里训练,我突然浑身发冷,得了疟疾,是老班长把我从山上一直背到营地,然后又送到部队医院。”李成维说,当时远离家乡,老班长就像兄长一样关心他们这些新兵。“他在军事上教会我如何消灭敌人,在生活上教会我们洗衣叠被,跟他在一起特别踏实。”
1967年春节前,老班长还托人从上海买了一斤半毛线,让老婆织成毛衣送给他。“当时物资紧缺,能买到一斤半毛线打一件衣裳,是很珍贵的。那会儿,我在老家谈了个对象,我就把毛衣送给她了,她可是很惊喜呢!”
说起老班长的好,最让李成维无法忘怀的是救母之恩。1967年春天,他接到母亲肺气肿病重的消息,当时家里经济十分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看病,是老班长发动全班战士捐款,一共筹到60多元,他一个人就拿出了20元。要知道,当时部队里每个月津贴也才15元。因为有了这些钱,母亲的病治好了,一直活到82岁。“母亲生前也老惦记着老班长,想着他的好。”
曾写了20多封信都被退回
1967年秋天,老班长退伍了。当时还在部队的李成维曾给他写过信,也收到了回音。那时的通信地址是宁波市江东路135号。
1971年李成维也退伍回到了江苏滨海,又照着以前的通信地址给老班长写信,但一封封都被退了回来。“总共有20多封信,一封也没收到。”他说,估计老班长的住处已经拆迁了吧。
李成维告诉记者,他退休已经十多年了,退休后的生活很清闲,更容易回想起以前与老班长一起训练、生活的日子,更念念不忘当年对自己母亲的恩情。“我曾多次托以前的战友以及在宁波工作的朋友寻找,但没有一点消息。”
派出所未查到老班长的信息
昨天下午,记者根据老人提供的寻人信息,联系了宁波市地名办。工作人员解释,宁波从来没有一个路段叫“江东路135号”,只有江东北路或江东南路。
记者尝试以江东北路135号为地址,查询到了该区域的派出所为东胜派出所。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派出所,通过户籍系统,民警搜索“周尊良”这个名字,但发现浙江省内都没有这个名字。
于是,记者又尝试着让民警用“周正良”这个名字搜索。因为《盐城晚报》记者传达的寻人信息中,告知的就是这个名字。在写稿前,记者再次向老人确认时,他表示名字中间是“尊”,而非“正”。不过,考虑到老人口音比较重,记者担心自己又理解错误,于是还是用“周正良”进行了搜索。结果显示,有一人同名同姓,但出生于1943年,年龄不符,同时他也未服过兵役。
派出所民警猜测,会不会是老班长的户口并未迁回宁波,或者根本不是宁波籍。
“一别50年,老班长,你现在好吗?”这是一位七旬老人的心愿。如果您认识老班长李尊良,或是有他的音讯,请给本报来电,电话87777777。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