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3日讯 说到刺绣,自然要与女子联系到一块儿。过去,在仁和街道的永泰村一带,家家户户的姑娘几乎都会刺绣。准备出嫁的姑娘,会在自己的嫁物上绣龙凤、白头翁等以示白头到老;孩子出生后,母亲会在孩子的鞋帽上绣上老虎、八卦等图案,既增加了美观又具有吉祥的意味。随着时间的流逝,村民身上那一朵朵美丽的图案逐渐变得稀有起来,永泰村的绣娘们又去了哪儿?
周寿珍:
一片娘心在刺绣
今年84岁的周寿珍是永泰村中目前最为年长的绣娘,她绣的虎头鞋、绣花鞋、狗头帽、披肩及永泰马灯队队旗上的双龙绣花等在村中几乎无人不晓。走访当天,阳光正好,一头白发的周寿珍正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捣鼓着五颜六色的针线,此时她正在绣一个老虎样子的“历本袋”,为了便于区分线的颜色,周寿珍穿好针后将它们一根根都固定在了衣袖上。
“历本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人们熟知的香囊、香包。囊中塞满香料、棉絮以及桃叶、朱砂等物件;囊面上绣着花鸟、蝴蝶、老虎头等图案。一个个精美漂亮的“历本袋”,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过去,大人在小孩出生前就准备好了历本袋,等孩子出生后就随身携带着,以保平安。”周寿珍告诉笔者,小孩佩戴历本袋一直是永泰村的一个风俗习惯,一个色彩明艳的绸缎历本袋可以从婴儿时期戴到四五岁。
仔细端详周寿珍做的“历本袋”,其样式称得上五花八门、各具特色,不仅图案种类多样,补充的流苏、吊坠等也给“历本袋”增添了许多“姿色”。至于制作用的材料,周寿珍介绍,附近有家围巾初加工厂,她的线就来自于那里,刚拿回来时,五颜六色的线都团在一起,她必须一根一根地捋出来;另外一些珠子、吊坠等材料,则是她平时生活中各种收集的产物。
这么复杂的图案,难道事先都要一个个打好图样吗?周寿珍摆了摆手,她说,自己从12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做刺绣,久而久之,手法就熟练了。每绣一个图案前,她的脑海中就已经形成了该图案的雏形和色彩的搭配。不过尽管省了打图样的时间,周寿珍还是说,一个简单的老虎样子的“历本袋”,绣绣做做也要花上一整天的功夫。“绣急了就容易出错,绣出来也不好看,所以一针一线都要很讲究。”
接班有人
永泰刺绣寻发展
永泰刺绣据说早年间是从明代千金小姐的高楼绣花开始的,并于清代盛行。旧时的永泰刺绣是当地姑娘们的必修课,几乎每人都能绣上一针,因当时绣花布尚少,必须自绣,以做各种装饰。而如今,随着印花的增多和机械绣花的发展,民间手工刺绣逐渐被冷落。
除了周寿珍,永泰村比较知名的绣娘还有沈阿如、沈贵子、劳阿华、俞秋英等。传统的永泰刺绣共分描图、选布料、成坯、上帮刺绣、镶边,塞脚等步骤。图案是从专门从事卖花样的人那里购入,也有自己描绘的,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图案;布料也分购入和自织,也是因人因事选择布的颜色,也可用各种颜色合成一件绣品;成坯时,把选好的图案描到布上。有的要做好坯子后拿在手里才能作花,如鞋帮就是先用粉笔把花描在一只鞋子上,再把两只鞋合在一起,用手指用力揿压使白粉痕迹印在另一只鞋上。如果是衣服、手绢等,选布后不需要做坯,直接用粉笔描上图案即可;上帮也有讲究,软布应上圆帮或用木架绷紧,然后再绣花;绣花完毕后,把棉花塞进两层布中间,使成立体形,再缝制成帽子或其他挂件。
“以前的刺绣要简单一些,现在绣得复杂了。”周寿珍说,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刺绣要跟上这个脚步。由于周寿珍的刺绣做得好,村里村外的人都喜欢来她这里买绣品。说到这,周寿珍不禁自豪:“没想到自己绣的东西这么受欢迎!”2011年,周寿珍被认定为第二批余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她又被评为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杭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每年举办的民间艺术节上,周寿珍的刺绣都会作为一项民间艺术代表出席,其作品被收录在《余杭区民间艺术大观》一书中,所做“历本袋”更是从余杭出发,走进了杭城寻常百姓家。
如今,刺绣已经成为周寿珍的一大生活乐趣,一有时间,她就坐下来拿起针线,跟刺绣做朋友。“只要我的眼睛还能看见,我就会一直绣下去。”令周寿珍高兴的是,如今她的女儿和儿媳也学会了刺绣,并时常在家跟着她一块儿做绣品。“虽然现在民间手工刺绣的东西用的不多了,但这种手艺还是不能从我们这代人手中断掉。”周寿珍的女儿说道。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