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一位76岁的老人,一位23岁的青年用一部口述史重建已消失的村庄
寻找柴埠村不因离别而忘记
2016年05月15日 08:42:4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孙雯/文 杨晓轩/摄 实习生 姚颖康
       浙江在线05月15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孙雯/文 杨晓轩/摄 实习生 姚颖康)

  柴埠。

  当它作为一个村庄的命名,摆在陌生人的面前时,并不能激发出多少想象。

  望文生义——它大约坐落于江溪之畔。盛产的柴薪,顺水搭船,奔向另外的乡市。因处要道,即便不是那么繁盛的码头,入夜总有些喧嚣的灯火。

  只是,如今已不是柴薪炊烟的年代。柴埠,当然也不会异于其他的茶埠、盐埠,抑或粮埠。

  然而,当一部关于柴埠的口述史《记忆柴埠》摆在面前,那些细密的传说、故事,村落的由来、发展,以及在大时代的消隐,足以震撼每一个阅读它的人。

  其实,每一个村庄都可以有这样风云的过去,它用不间断的往事来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管他们脚踏故土,或者奔向他乡。最终,让他们长成当下的模样。

  今天要说的柴埠村,位于富春江中游。在水路交通兴盛的年代,柴埠是今桐庐凤川一带向外运输物资的重要埠头,村中男子多以挑脚为主业。

  只是,如今,柴埠村作为一个村落的样子,已经消失了。虽然,在一些网络搜索与导航之中,依然存有这个地名,自杭州出发,驱车一个半小时,按图索骥地抵达之后,并不能找到曾经的柴埠村。那里是拔地而起的新式大学校园与仍在规划之中的村落废墟。

  只有在那片旧址上停驻半天,倾听说不清为何而来的村人的讲述,才知道村落的过往——那个曾经热闹的码头,那座曾经忙碌的砖窑,那所承载了变化和思想的学堂……

  已经搬离的村民,把在柴埠村旧地上的闲聚,作为自己的日常。

  当柴埠村的过去即将随着闲聊成为过去的时候,40后爷爷辈的皇甫翊炳与90后年轻人姚颖康共同书写出《记忆柴埠》。

  《记忆柴埠》中,我们可以读出柴埠村消失的背景,因桐庐县建设需要,2013年起,柴埠村开始拆迁,柴埠人则四散居住于附近的村落。

  其实,在拆迁之前,皇甫翊炳就心心念念要写下柴埠的记忆,而拆迁开始之时,姚颖康则意识到在村人的搬迁过程中,原本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形式必将受到冲击。

  对于姚颖康来说,自8岁离开这座属于爷爷奶奶的村庄,他早已经是个外乡人。然而,断续之间,他仍在寻找融入柴埠的机会。作为新生代的柴埠人,即便无法亲身经历父辈之前那些生存与创业的艰辛,但仍愿以寻找的方式去了解柴埠,了解那些富春江边下庙山麓的动人故事。

  于是,已经消失的柴埠村,在村民的讲述,在两代人的书写中,得以重建。

  柴埠村,2013年拆迁时,农户593户,人口1943人,小店16家,五金店1家,肉铺2家,菜场1家,理发室3家,小吃店3家,煤气供应店3家……读着这样具体而微的数字,有着某种让人感动的温度。正因如此,它是柴埠,而不是其他的茶埠盐埠粮埠。

  小伙子姚颖康说,不因为离别而忘记。他实际却因离别而记起,让自己记起,也让一个村庄以及它将延续不断的子民去记起。

  当他与皇甫翊炳完成口述史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2016年5月。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起,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为此,在时代的变迁之中,我们终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未来。

  因为不同代人的寻找,传承,探究它与自身以及集群的关系,在地理意义上已经消失的柴埠村,在文化意义上其实从未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

 

标签: 桐庐 责任编辑: 金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