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郊结合部的农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拆迁,既让他们的财富剧增,也让他们的身份随之发生变化——由农民变成市民。人们把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洗脚上楼”。
“洗脚上楼”后的农民要与现代城市真正接轨,要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通过探索新型公共服务方式、鼓励村民就业创业等努力,帮助进城农民真正变成城市居民,实现生活富裕、精神富有。
一夜暴富后,非理性消费突增。“奢靡一阵子,不顾一辈子”的现象令人忧虑
春日,杭州多雨。在转塘街道的江口大厦,汪老伯在兢兢业业地打扫卫生。
汪老伯,因为拆迁,获得了200多万元的拆迁款和330平方米的安置房。像他这样的农民,在转塘街道不在少数。
“有人老问我,为何还在上班。”汪老伯笑道:“人的心,不能荒了。如果人心荒了,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
汪老伯说:“村里有的人以前日子过得还算安分,可拆迁后,手里一下多出来几百万元钱,心就荒了。看别人开豪车,自己也买一辆;别人打麻将、放高利贷,他也参加进去。不走正路的结果,不少人把钱败光了,一夜致贫。”
“有钱后,非理性消费突增,这在拆迁户中的确存在。”留下街道副书记张康平说。“2011年,这里的民间借贷案件占到民商事案件的33.8%,民间借贷官司很多都涉及拆迁户。”采访中,杭州九堡法庭的一位法官告诉记者。
现今,这些现象在杭州西湖区已有了根本改变。5月6日,记者走进转塘街道陈祖良拆迁后的新家。窗明几净,一张办公桌上,放着他制作的简报。翻开一看,全是媒体报道的“负面的”拆迁故事。“这主要是给孩子看的。”陈祖良说:“因为拆迁暴富,家里人前几年也有些不淡定。后来,随着政府一步步引导,我们心里越来越踏实……”
“如何让拆迁群众不是幸福一阵子,而是幸福一辈子?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杭州市西湖区区委书记王立华说。
生活环境改变,生产方式也要变,栽下“摇钱树”,才不怕坐吃山空
冒着春雨,记者来到西湖区拆迁户集中的蒋村街道。
拆迁户老刘告诉记者:前几年,确实有些迷茫。没了土地,万一坐吃山空了怎么办?
如今,老刘家每年仅分红收入就有10多万元。他笑着说:“刚开始,大家都主张把集体补偿款也分了,觉得还是把钱攥在自己手里踏实。幸亏听了政府的!”
原来,拆迁完成后,西湖区经过认真调研,说服村民将集体补偿款用于留用地项目开发,村民成为股东,建成大楼后出租收租金,村民每年按比例分红。如今,两座大厦仅租金年收入就上千万。去年全区60个股份经济合作社进行了分红,历年累计股金分红总额达到23.1亿元。
王立华说:“农民进了城,不仅户籍变了,生产方式、行为方式也必须‘进城’。这就需要政府正确引导。”
为此,西湖区各个街道专门成立了就业创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鼓励并督促村民就业创业。区里还推出了就业补贴、企业用工社保补助、自主创业社保补贴……为此,西湖区每年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
在转塘街道的沈家路上,一个叫“爱乐琴行”的培训机构即将开业,这是失地农民傅海生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办的。傅海生满脸都是笑:“这是栽下了‘摇钱树’,今后不怕坐吃山空了。”
物业管理、种茶采茶……在就业方面,西湖区针对拆迁居民的特点,今年已举办各类招聘会和项目展示会54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00人。江口社区书记宋利法说:“不少社区居民经过培训后,可以直接在江口自己的物业公司上班,除去养老保险等五险后,年收入5万元。”
扔掉了锄头,失地农民们做着和城里人一样的工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许多人的谈资也变成了“入股分红、找好项目、创业众筹”等话题。生产方式的变化,让大家的精气神大变样。
从村委会变成居委会,只有权责更明晰、服务更专业,才能赢得民心
从村庄到社区,原来的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从村书记变成社区书记的宋利法发现,自己的工作对象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宋利法说,“以前,尽管村委会的人并不多,但各项工作都能找到自己的‘腿’。如今因为拆迁安置,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村民们成为市民后,都在不同的单位里找到了工作。想找‘腿’,很难……”
根据这一变化,西湖区给居委会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工作清单,明确组织架构、规定工作权责,同时招聘许多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参与到社区服务中。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古荡街道探索建立了社会事务联动机制,在城中村确定计生、老龄、社保等社会事务工作人员,并与所在社区业务线社工实现“一对一”对接。
这一对接,“腿”又回来了。各项工作比以前抓得更准、更实。
记者在古荡街道益乐社区采访时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沈春芬正忙活着本月的捐助活动。她说:“之前担负着多重载体功能的村委会,变成了从重管理到重服务的居委会。要想服务好群众,除了在头脑里增强服务意识,还要做到服务更专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社区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在居民的眼中。为此,西湖区在加大社区干部担当表率上下了大功夫。拆迁时,干部带头搬进过渡房;进入社区,干部带头改变自己的言行;工作之余,干部带头投身社区志愿活动……如今的西湖区,干部群众正一起逐步适应着改变,享受着改变。
农民变居民,必须是人的现代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要变
在拆迁集中区三墩镇,一路上,景观低密度住宅、小高层住宅矗立在道路两旁。不经介绍,实在难以想象这些漂亮住宅是安置房。
李大妈坐在花园里晒太阳,一把瓜子嗑得正香。和记者聊天时,她将掉在地上的瓜子皮捡起放进自己带的食品袋里。她笑着说:“小区环境这么好,吐在地上弄脏了,多可惜!”
管道改造、道路重修、植被绿化……西湖区按照“统一拆违整治、统一配套管理”的思路,完善了农居点的配套设施,各项标准也都向城市标准看齐。环境的变化,让居民格外珍惜。李大妈说,自己越来越习惯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之前是适应,现在是享受。”
“让拆迁农民逐步改变原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最难的一环。”王立华说。
为更好地提升居民的城市文明素养,西湖区努力了10多年,如今依然在继续。走在外桐坞村的路上,一座两层的古朴建筑格外显眼。上前一看,上面端正地写着“外桐坞文化礼堂”几个字。这个融合着孝道文化、民俗文化的礼堂,集教育、礼仪、民俗传承于一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
因为距离市区较近,这里得到市区文化的沁润也很多。根据拆迁居民“点菜”,西湖区的各类文化培训,除了有国学、法学、家庭教育、养生健身等专题外,“西湖文艺大课堂”还开设舞蹈、摄影、戏曲音乐等专门课程;西湖区“文化三堂”每年举办讲座及培训600余场次。
走在西湖区的一些拆迁村社,图书馆、活动室、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些地方取代了牌场,成了大家日常聚集之地。还有些农民将房屋租给了来此客居的画家,自己趁此发展起制作画框、装裱等生意。有的农民在耳濡目染中也拿起画笔学起来。渐渐地,大家做生意、爱文艺的氛围越来越浓,打牌赌博的渐渐少了。
光有“引导”不行,西湖区还在“抑制”方面下足了功夫。西湖区公安分局民警介绍,该区加大了社区“黄赌毒”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如此“一扬一抑”,让居民从身边的案例中知法守法,西湖区违法犯罪的现象比之前少了很多。
如今,经过一系列有效接驳城乡的措施,西湖区的失地农民正经历着各种改变,并逐步适应城市的新生活。曾经因为拆迁而“一夜暴富”的拆迁户,因为有了政府的不断引导以及各方面的支持,摈弃了“奢靡一阵子,不顾一辈子”的生活方式,逐步接受市民的新身份,走上了一条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生活之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