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五水共治”杭州力量——下城篇
2016年12月09日 10:20:39来源:

  下城区地处杭州城区中心,北依京杭古运河,南濒西子湖,与千年水文化相依相生。今年以来,下城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多管齐下治理水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双赢,初步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目标。

  

“河长制”河长行动

  清水回流系统里的新工艺

  下城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受城市面源污染冲刷沉积及河网水动力不足影响,河道淤积快,水质影响大。

  首创河道长效化清淤工艺,对淤泥进行资源化利用破解传统城市河道淤泥外运难、堆放难、机械进河难和污泥清除效果差等问题。截至10月底,完成11条河道清淤,清淤约17万立方米,淤泥处理和利用率达100%。

  落实政策支撑。制定《下城区城市河道长效化清淤实施方案》,区城管局加强长效化清淤工作日常监管,并建立评价考核体系。落实财政保障,区市政园林公司投入前期费用600万元,区财政局全额保障运营费用,3年共投入1800万元运营资金。

  科学选址布局。在全区河道铺设泥浆输送管,根据泥浆运距需要,分段设置加压泵及泵站管理点。将华丰路与华中路交叉口附近约20亩作为长效化清淤淤泥综合处置点,建设淤泥消纳沉淀池和清水池,安装2台日消纳淤泥1500立方米的压滤机,并通过噪音检测,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创新工艺,精准手术。当河道淤泥堆积到影响水质时,利用泥浆泵吸头,轻微搅动河道主要污染物“浮泥”,吸入泥浆管道,进入铺设的固定泥浆运输管,通过加压泵对淤泥进行泥、水分离,干泥回收利用,清水直接入河。

  一举多得,变废为宝。脱水淤泥晒干后,由省农科院土肥所对淤泥(PH值、铜、锌、铬等)进行检测化验、达标淤泥按照7:3比例添加草炭土等发酵一个月,作为绿化园林种植土销售。

  “两头+过程”多管齐下。强化源头监督。区环保、住建、执法局等加强工地、房地产企业等污泥产生单位监管,将工业企业污泥纳入环境综合执法,对非法转运、倾倒、处置污泥行为严厉打击。定期到工地、房地产企业等检查污泥相关台账,从源头上推进污泥减量化。

  强化过程监控。推行实施主体和测量主体相分离制度,由第三方机构承担清淤计量前测。整合区治水办、区城管局、区环保分局和属地街道等部门以及河长、护河队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工程现场管理。清淤后,河长、街道分管领导、社区段长等现场验收并书面认可。加强辖区道路地下管渠清疏和地下管道信息化管理,由专业公司定期开展管渠清疏,强化地下管网维护,减少道路冲刷物进入河道。

  “经济+生态”互利共赢。长效化清淤3年总投入约1800万元。单淤泥外运费一项,3年可节约2700万元~3600万元。工程只需一个固定的淤泥处理点,淤泥走管道,减少渗漏等二次污染。泥水分离后,清水流入河道,脱水后的淤泥改良用作种植用土,变废为宝,形成良性循环。

  “常态+长效”统筹兼顾。一旦有淤泥能够随时清淤,实现“想清就清、简洁高效、不留死角”,使河道清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传统清淤机器无法进入的桥梁、狭窄河道,通过长效化清淤工艺,清除河道淤积盲点和死角。

下城区河道美景图

  贯通水系重构水循环系统

  针对断头河,采用“找出污染源头—截断外源污染—改造污染端口—引入外来活水—启动定期配水”等措施,重构“补水—流动—处理—回补”的水循环系统。目前,全区黑臭河、垃圾河已全部消除,横河港、红西河支河(章家洋河)等断头河已打通3条。

  全面排查,阻断污口。加强污染源前端管控,针对长浜河、红西河支河(章家洋河)等河道沿岸农居密集、污水乱排问题突出的情况,开展全面排查、交叉复查等20余次,消除沿河排污口92个,与有关执法单位协作,拆除11家单位及3幢沿线农户的违法搭建。

  全面梳理,清淤纳管。全面摸排沿岸雨污管网现状,对辖区断头河全面清淤,疏通沿河管道,共计清淤54000立方米,工程量超原计划30%以上。

  坚持精准施策。根据河道不同现状特性,推进断头河整治。如在铁路绿带河整治中,针对河道严重萎缩、水流不足的现状,开挖河道750米,将原有河道断面从3米拓宽到14~16米,并从邻近沈家河、石桥河引入“活水”,彻底解决水体发黑发臭问题。

  重构循环系统。针对断头河先天水体缺乏自净能力的特征,统筹规划引配水治理方案,通过埋设钢管、安装水泵、引入活水、内置增氧泵等措施,重构补水—流动—处理—回补的水循环系统,提高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在长浜河整治中,在断头河下埋设钢管,河段两侧或交汇处增设水泵把活水直接引入断头端实现水循环,并在断头河面安装叶轮式曝气增氧泵提高水体溶氧量,提升河道水质。

  实现智能配水。实施精准手术后,通过双向引配水,将外部较干净河水与内部断头河死水联通起来形成水循环,每24小时更新循环一次。在河道上设置水位在线监测系统并接入智慧城管,通过水位信息及时调整配水方案,达到远程监控水位信息实现管理信息化、智慧化的目标。通过引配水循环智能系统,有效消除劣Ⅴ类水质。

  “河长制”如何强化、壮大?

  为护航G20杭州峰会,杭州通过创新约谈机制、延伸党建手臂、探索流域治理、健全管养手段等,强化“河长制”责任担当,形成全社会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全区有省级河道1条(运河),市级河道8条,22条为区级河道。下城不断深化“1+X”河长工作模式,切“1”即一级河长,“X”即各级河长、警长、段长,街道、社区、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形成“河长制”工作合力。G20期间,一般河道每日一巡、重点河道一日三巡,为水环境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3+6”约谈机制。创新推行“3+6”治水约谈机制强化落实“河长制”。即“发现3类现象必谈、约谈时6类人员必到”,“3类现象”为针对工作明显滞后的提示性约谈、出现红色预警的督查性约谈和污染河道的警戒性约谈;约谈6类必到人员即区治水办负责人、监察局或纪委人员、督查组成员、属地街道、环保或城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约谈记录员等,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恢复”。

  开辟流域治理新径。结合深化“1+X”河长工作模式,将流经不同街道区域内的河道按街道分段管治,街道级河长从30人扩充至45人,民间河长从41人扩充到56人,进一步明确河长管治责任。同时,出台《下城区街道级河长考核办法》,强化河长考核和管理。

  首推管养三色预警。结合各级河长巡查督查,出台《下城区河道管理三色预警实施意见(试行)》,不仅从水质监测上进行“三色预警”,还在全市率先开展河道管养“三色预警”,动态掌握全区河道水质和长效管养情况,推动突击式治水向常态化治水转变。

东新河整治后

下城区河道美景图

下城区河道美景图

标签: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