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9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韩薇/文 本报记者 吴煌 通讯员 姚颖康/摄)
2011年,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浙江省上半年旅游业报告中,杭州接待游客6685万人。
西湖之美不仅有新老“西湖十景”,西湖之美也是在发展的。南山路上,澄庐、钱王祠、浙江美术馆、中国美院等传统与现代的人文胜地交错点缀其间;北山路上,一众历史别墅故居相映生辉……
美丽明信片
讲述人:李桐,生于1967年,杭州人,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博士,画家。
站在西湖边,想想马远、梁楷在哪里踏歌?六通寺的钟声能传进万松岭吗?这方水土上面生活过这些人,白居易、苏东坡和阮元疏浚西湖,牧溪、玉涧和黄宾虹描绘西山的烟云,是那么确切和鲜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宋朝诗人)
杭州是我参观过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我对西湖的印象尤其深刻。如果要我打造在杭州的生活,我会买一辆自行车和妻子一起去环行西湖,然后是买数不清的书。
迈克尔·桑德尔(哈佛大学教授)
杭州北山路栖霞岭,李桐的画室与黄宾虹故居隔墙而居。
通往画室的巷子里,青石满地。推开半掩的木门,屋里有风干的莲蓬、荷叶、荷花、葫芦,满满的湖上风情。
李桐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一直围绕着西湖转,“西湖好像是我的圆心。”
小学三年级以前,李桐住在孤山的一栋明代老建筑里,1979年,李桐搬到了栖霞岭。之后日子,李桐在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学习、授课、创作、展览。
他的画作中,也多有表现山水西湖之作,“我画湖上我熟悉的人,熟悉的动物花鸟。杭州一面湖一围山一带江,生生不息,收藏了太多故事。”
湖畔不变的
文人气韵
1990年,李桐大学本科毕业创作,确定了“女子学堂”的选题,那幅画,叫《女学》——为了纪念他在杭州读弘道女中的外祖母。画面背景是李桐小时候生活的朱文公祠。
朱文公祠,在外西湖28号,曾是孤山南麓的美院宿舍,也曾是老美院附中的校舍,再早些时候,这里是朱熹的祠堂。
李桐童年居住的朱文公祠,建筑虽有所改动,但还能体现明代祠堂遗制。
李桐学画,就是在外西湖28号的院落里开始的。后来,朱文公祠常常出现在李桐的梦中,成了他创作的母题。
关于“湖上生活”,李桐画过一组画,叫《葑山引》。
“古人疏浚西湖,清理出的淤泥用来堆出西湖的岛。”李桐说,以前把湖上人工堆出的岛叫葑山,也有人用葑山代指杭州和西湖。
《葑山引》中,是孩子们在西湖边玩手风琴、吹小号、吹口琴、采莲、划船——这些,都是李桐小学期间的经历。还记得,小时候,只要天气变化,就爱往湖边跑,看西湖景色的变换。
毎当看到湖边的景致,李桐就想,不管人们怎么去改造它,对自然景色的改变还是有限的。“因为烟雨漫过,云雾升起的时候,景色仿佛还是会退到古代,让人回味苏东坡、白居易时的气韵。”
李桐画过西湖的雨。“冬天读到‘快雪时晴帖’,我却联想到夏天杭州的雨。雨过天青,孩子湖边玩耍,摘莲叶顶在头上的那个感觉,然后就画了这样一个景致。”
李桐还画过苏堤。“有一年大旱,我们在西湖里游泳,结果山上有一只鹿也跳到了湖里。我们几个男孩子想把它拉上来,但它一直用嘴来触碰我们。”这一幕,也入了李桐的画。
临摹课
选在西湖的风景里
李桐现在居住的栖霞岭,从前岭上有一条桃花溪流经曲院汇入西湖。
1948年,黄宾虹从北平迁来杭州时,桃花溪还在。李桐1979年搬来这里,见到的还是黄宾虹讲到的景象“栖霞岭上旧有桃花溪明灭可见。”
“黄宾虹、潘天寿他们都在孤山教书,在湖畔安家。”李桐说,“往前,是28岁的林风眠,杭州艺专最初的十年,是林风眠和他的同道们最意气风发的十年;往后,李可染、赵无极、吴冠中……这些湖上走出的学子,撑起了后来中国美术的大半天空。”
有时在湖边走,李桐会带着这种态度看他们来过的空间。
想来也是缘份,蔡元培、林风眠和他们的同道,会选择在杭州留下来大干一场,建了美院。“灵隐路上的荷塘、睡莲、松树、水杉和湖上的孤雁,反复出现在林风眠的作品里,是这里的湖光山色、自然景致给他的感染。”
“宋画里的很多团扇、册页,就直接描绘西湖边的景致。”如今杭州人都还有幸可以去南宋皇城的遗址上寻古怀幽,御花园里著名的月岩还在,“人们依然可以在那儿赏月”。
李桐觉得在杭州学画的学生蛮幸福的,“教宋画临摹课程的时候,我会把有一些课时放到湖边作写生,像葛岭、灵隐、西泠印社都是常领学生去转转的洞天福地。”
很多年过去,杭州的美,依旧可以入画远观,依旧可以走近你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