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万事利创始人沈爱琴走了 她是白手起家的一代浙商
2016年08月03日 08:24:03 来源: 钱江晚报 记者 曹婷婷

W020160803196670939281.jpg

万事利集团的前身笕桥绸厂。

  浙江在线8月3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曹婷婷)“沈总这一生真的很不容易!”昨天中午,钱江晚报记者赶到位于笕桥的丹青墨缘画廊,万事利集团总裁、沈爱琴的女婿李建华一身白衣,和大家一一打招呼。

  8月2日凌晨零点36分,这位眉眼充满笑意的老太太平静地走了,享年71岁。她很安心,因为万事利早在4年前完全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屠红燕,这几年在家画着国画享受生活的她已经没有牵挂。

  万事利员工都习惯喊沈爱琴为“老板”,即便她已经退位好多年。当然这个称呼意味深长,毕竟对万事利来说,沈爱琴是那个一手缔造的人。在昨天举行的小型追思会上,大家对老太太的怀念说也说不完。

  出生丝绸世家,依然白手起家

  一代丝绸大咖,绝非偶然

  沈爱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有着太多耀眼的头衔,但对她来说,她人生最光辉的印记都和“丝绸”分不开。在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她为全国3000万丝绸行业从业人员呐喊疾呼,最终,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特别加入“丝绸”二字, 促进了丝绸产业的发展。

  1946年12月,沈爱琴出生在杭州市笕桥镇农村的蚕桑世家,沈家当时可是大户人家,而且祖辈都干丝绸这行。大家可能知道,笕桥古称“茧桥”,南宋时因是杭州的蚕茧交易中心而得名,是丝绸之府杭州的两大生产中心之一。沈爱琴的童年可以说就是和桑蚕事联系在一起的。但她出生时正逢战后,原本的大家族经济衰退,所以她根本没机会过上大小姐的生活,而是早早肩起了生活的负担,从小跟着家人养蚕。对于大家族来说,产业是必须传承的,但事实没有那么简单,沈爱琴之后自学医学,当过赤脚医生。

  真正让她从事丝绸这个行业的,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1974年,笕桥公社决定筹建笕桥绸厂,沈爱琴能干,人又正派,自然被看中了。然后她就被时势推上了历史舞台。当时,她带了22位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在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17张国营大厂淘汰的原始铁木织机,和外加一堆债务的情况下,创办了万事利集团的前身——杭州笕桥绸厂。

  回忆当年的艰辛,沈爱琴在2005年回答一位杭州高三女生关于创业的疑问时是这样说的:“1975年,我刚到而立之年,那时厂里只有22名工人,几台老掉牙的旧机器,4万元资金,7万元债务。但我心里有坚强的信念,觉得工厂一定能办好。”

  为进王府井百货立“军令状”

  不试一把,怎么知道不行

  沈爱琴还特别回忆过自己创业初的故事。

  “我自己并没掌门人那种风光,既是厂长,又是销售员。有一年临近年关,为了推销厂里唯一的产品丝绸被面,我撇下幼小的女儿,和几个姐妹肩挑背扛,天南海北跑。饿了咬一口冷馒头,困了就在长途车站、广场睡一宿。那时很苦没钱,别说坐出租车,就是公交车也嫌贵,但我们一心想把产品放到王府井商厦的柜台。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工厂当年就获利了。”沈爱琴说。

  王府井百货大楼作为当时的全国第一百货大楼,在计划经济时代可是非常难进的。当时,对方一看笕桥绸厂的出品,就一口拒绝,毫无余地。沈爱琴拿着当时计经委的批文,一边将样品一一展开给对方看,一边承诺:“这是轻工业部和浙江省优质产品,能不能让我们在柜台上试卖三天?三天卖不动,我们从此不进北京城,而且三天内顾客可以无条件退货。”沈爱琴的这番自信和坚持,让对方勉强同意。结果只卖了一天,万事利的丝绸样品就卖空了。

  打进了王府井百货,对沈爱琴来说,就是打通了一条重要的道路,之后的西单商场、东安市场和北京其他市场就容易多了。之后又回到杭州市场,很快就在强手如林的杭州市场站稳了脚跟。对她来说,杭州是家,也是企业的根基。

  昨天,跟随沈爱琴30多年的老员工、当年的秘书蒋玉林对钱江晚报记者说:“我跟着沈总的时候还是个小姑娘,那时候和她一起跑业务、烈日下骑着三轮车,那种辛酸苦辣,外人怕是难以体会。她太能拼了。”

  豪放个性让她懂得放手

  4年前就把家业交给了女儿

  其实,沈爱琴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视健康的人。

  15岁学医、有着8年行医经历的她,比一般企业家更明白员工健康的重要性。从办厂开始,沈爱琴每年让企业骨干去体检,并提醒大家有病要早治。后来,连总裁、经理的肥胖程度,沈爱琴都要过问。“我自己有过一次教训,年轻时超负荷承担企业和家庭的责任,40岁就得了严重的肝病。”一面工作一面吃药让她更深体会到健康的重要,“对企业家来说,该赚的钱一定要赚,不能放过机遇,但不该赚的不要强求。”

  当然对她来说,最让人宽心的还是接班人问题早已解决。2012年1月,沈爱琴将一手创建的企业全权交由女儿屠红燕管理。其实早在2005年时,她就已经在培养女儿了,比如一开始就让屠红燕读企业管理类学科,毕业后并没有马上让她回公司,而是把她送到日本一家大的纺织服装公司研习了一年。在日本的时候,屠红燕从最底层工人做起,从打版车间、缝纫车间到品控部,逐渐熟悉了纺织服装业的整个生产流程。

  而作为女婿,李建华告诉我们,就在老太太临终前家里还开过一个会。她对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母亲说我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她自己就一直在寻求变化。当我对她说,我们又研究了一种用丝绸做的纸时,她的欣慰远远超过我们赚了多少钱。我也答应她,万事利一定能成为中国丝绸的骄傲,我愿意为此奋斗一辈子。”李建华说。

  当很多第一代浙商还在纠结接班问题时,沈爱琴早已开始享受和外孙、外孙女一起玩的天伦之乐,喝喝茶、看看书,在家里画画国画。豪放的个性以及企业要民主化管理的理念,让她懂得适时放手。给女儿机会,也是让自己轻松。

  交接时再三嘱咐抓丝绸主业

  万事利终成成功转型的典范

  就在去年步鑫生去世时,钱江晚报记者采访过沈爱琴。“花圈是一定要去送的,我对他充满了敬佩。”沈爱琴记忆清晰,和记者回忆了自己和步鑫生的一些故事,“他是二轻企业起家,我们是乡镇企业起步,当时我们杭州几个企业家对于海盐有这样的企业都感到很惊讶。”沈爱琴说。

  当年朱镕基总理曾说沈爱琴是个宝。女儿屠红燕说到妈妈也是充满自豪,她说妈妈有拼劲、有闯劲、有决心、有毅力:“母亲常说她有两大志向,一是中国农民摆脱世代吃苦受穷的命运;二就是为中国丝绸辉煌做贡献。”而在李建华眼中,岳母有过人的胆识和远见:“当初在交接时,她就再三嘱咐我们要抓丝绸主业,要把传统产业提升到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度。”今天看来,万事利的确是转型成功的浙商典范。

  沈爱琴很节俭,但对身边的人很有情义。蒋玉林说,沈总在路上看到熟人,就会立刻停车把人捎上,而李建华也特别提到,她每次都“嫌”他给自己父母的钱太少:“多带些钱给你父母,让他们心里踏实呀。”每年老人家最大的花销就是请老员工们吃饭,让大家一起开心过年。

标签: ​万事利集团;沈爱琴;丝绸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8033070141737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