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一组不起眼的数字 让你看到这座城市一个个普通人的默默付出
2016年09月05日 09:17:23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庞菁涵 杨子健 李玉萍 曾瑞阳

手绘 张妍

  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因为光荣与梦想,这座城市的很多人,为之努力付出着。这里有一组小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责任和担当。

  超过100次的深夜测试

  今年6月,武林广场裸眼3D光影秀亮相杭城,每晚平均观看人数一万人以上,人们对它的评价是——惊艳。

  光影秀的幕后团队,主要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师生。为了呈现完美的效果,他们反复测试。

  2016年1月23日晚上,气温接近-10℃,积满冰雪的草地上,幕后团队正在进行播放测试。

  “我们穿着很厚的棉大衣,很多人还是感冒了,但是依旧坚持着。”幕后团队相关负责人郭佳龙说。记者了解到,类似的测试,进行了100次以上。

  水瓶盖拧开又关12次才喝上水

  苏堤南门的微笑亭,63岁的志愿者戴椿年拧开瓶盖又扣上,重复12次之后,他终于喝上一口水。

  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插曲——

  “我给你一瓶藿香正气水,倒点温水喝下去比较好。”

  “右转直走300米,坐4路公交车可以到达。”

  “花港观鱼就在前方不远处,不需要门票。”

  类似的咨询和求助,从早忙到晚,戴椿年也因此忙得连水都喝不上。他的工作赢得了游客们的赞美——西湖志愿亭真好,有茶有水更有心。

  G20峰会在杭州召开,英语口语流利的戴椿年又多了项工作,教志愿者们学习英语,从简单的问好,问路,再到介绍杭州特色美食、景点。

  戴椿年说,一句简单的英语问候,能让身在异乡的外国朋友倍感亲切。

  每晚步行10.6公里的检修

  地铁轨道检修工刘义宽调侃自己过的是“美国时间”。

  当时间接近深夜12点,最后一波地铁乘客下车回家之后,刘义宽开始工作——检查5.3公里的地铁轨道。步行,来回一趟10.6公里,3个多小时。检查每一个固定轨道用的螺栓和扣件,不放过每一处细小“病害”,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营。

  刘义宽说,干的虽然是粗活,却精确到毫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用在地铁行车安全上,一点都不夸张。

  1杯牛奶1块面包

  民警吕勤虽然是年轻的90后,但做事很踏实。

  G20峰会安保工作至关重要。社区排查,家里得有人,又不能扰民,吕勤一趟趟跑。值班,深夜12点后得在值班室过夜,忙得忘了吃饭,派出所准备的一块面包和一杯牛奶,成了一顿夜宵。

  女朋友最大的意见并不是一周见一次,而是吕勤忙的时候不按时吃饭。

  退休6个月前的1份自豪

  延安路,140℃的沥青散发出热气,市政工人金茂盛全身湿透。

  为了保证交通顺畅,有些路面养护工作被安排在夜里进行,常常要忙到天亮,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金茂盛还有半年就退休了。他说,能在退休前为G20峰会服务,以后可以跟孙子炫耀,“爷爷当年也是参加过G20峰会保障工作的!”

  39.2℃高温曝晒下的汗流浃背

  钱江新城,十字路口,温度计显示气温高达39.2℃,交警陈先明的制服已经湿透。

  陈先明是钱江新城中队的一名交警,除了指挥交通,他每天还要在辖区内巡逻。违停占道,车辆闯入限行区……陈先明总是出现在执法第一线。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近三个月来,陈先明的嗓子沙哑,在执法过程中,他都会反复告知交通法规要求,遇上不理解的市民,耐心解释,只为大家都能做到文明出行。

  这座城市,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尽他们的“洪荒之力”。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默默付出的人,才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美好。

标签: 杭州;数字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