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朱师勤得到消息,福德湾矿工村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这一刻,他激动又感伤。
朱师勤今年52岁,地地道道的福德湾人。外出闯荡了20多年,他没想到自己会再次回来,干上自己的老本行。
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村因矿繁荣,因矿衰败,如今旅游给了它新的生命。这里保留下来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全球唯一的世界矾都
福德湾村独一无二,因为“世界矾都”是全球唯一的。
矾山镇被称为“世界矾都”,明矾矿石储量占全球的60%,采矾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末年。600多年前,古人见暴雨过后其他地方的溪水都浑浊了,但矾山的溪水永远清澈,从而发现了明矾净化水质的妙用。明矾的时代到来,兴盛的时候明矾堪比食盐,家家户户要用。
福德湾村的形成,跟采矿息息相关:矿工们从山顶开始凿洞挖矿,就近聚居,就地取材用矿石盖房子。后来,山顶的矿采完了,村子随着矿洞往山下延伸。
因此,福德湾的房子从山顶往下走,代表了不同的年代,现存的房子大多有上百年历史。村子的格局也充满了工业气息,分为采矿区、居住区、炼矾区。部分炼矾用的风化池、烟囱被保留了下来。
福德湾“从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在我国城镇发展上属特例。而在山体里面,则是四通八达的矿道,足以容纳1000万人。
温州第一批煤老板出自这里
但随着技术革新,明矾替代品出现,昔日繁华不复存在。上世纪80年代,矾山镇的矿工慢慢撤离,因矿而生的福德湾陷入了萧条。
矿工们不想丢掉老本行,加上温州人的生意头脑,他们成立了开山队,到全国各地承包矿山工程。这便是温州的第一批“煤老板”。
2005年,矾山矾矿遗址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福德湾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苍南县矾山镇文化站站长蔡祖喜说,福德湾古民居的修复工作是2011年开始的,以“修旧还旧”为原则,力图重现福德湾的生产、生活原貌。
“接下来我们将以福德湾为核心,将山下的内街等矿工生活区连成片,成为一个矿山主题旅游区。”矾山镇副镇长陈林描绘着未来的蓝图。
肉燕的回归
迄今为止,已经有一两百位福德湾村的老居民回到修缮过的故居,开农家乐、茶庄、小吃店等等。其中就包括朱师勤。他的父亲曾是当地著名的“肉燕”师傅,那个年代专门为矿工做“肉燕”。他子承父业,但随着矿业萧条,店开不下去后,他干脆外出闯荡,在福建开起了肉燕加工厂。
去年8月,朱师勤砸了50多万元,用来修缮自己的祖宅,重开肉燕店。他取名“为唐公肉燕”,并申请了苍南县非遗项目。
慕名而来尝鲜的游客络绎不绝。“过年期间,一天要招待1000多人。”朱师勤说。
朱师勤说,他们家的肉燕皮是纯手工压出来的,打皮过程要两三个小时,直到把猪肉锤成酱。“这样的肉咬起来才有Q劲,越咬越香。”肉燕制作过程现场展示给游客,“肉燕入锅如燕子入海,出锅如燕子掠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