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万伯格
沈元壤
浙江在线11月9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章咪佳 卢绍庆)人比其他动物更先进的是,我们认识到光是好的,还会利用光。到今天,光和我们几乎达到零距离,比如,一部手机里,至少有40个光学器件。
11月7日,“浙江大学畅想2030之西湖国际光电子论坛”举行,这场高端的学术研讨会上,来的是各国光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
不要被他们学霸的光环吓到,记者听了两天课发现,与其说科学家们来讨论的是光的历史、光在人类未来的新纪元,不如说,他们研究光、利用光的经历,更像是探险的历程、诗意的哲思、传奇的故事。记者就整理了几个小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位演讲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皇家工程院两院院士苏纳·斯万伯格。
斯万伯格教授在诺奖委员会退休后来到中国工作。他在瑞典有一辆绿车,这部集装箱车的内部是移动激光雷达观测系统。他把这辆车也弄到中国来了,“紫金港也来过哦”,可是因为资质等问题,这个移动实验室不能在中国开动。斯万伯格教授索性就在中国又打造了一辆蓝车,设备在世界上也比较先进。这辆蓝色的车后来跑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有时是去监测空气污染,有时是屏蔽害虫,有时还可以用来辅助前列腺癌等手术。甚至有的时候也不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
斯万伯格把这辆车开到过秦始皇陵,因为他听过一个传说——秦始皇热衷炼丹,结果因为汞中毒而亡。“到底是不是呢?我想只要在皇陵里测到汞,就可以验证这个说法。”结果他的机器“嗅”到了秦始皇陵里有汞的成分。目前,实验的数据还在整理中,如果汞的成分达到一定标准,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成立的。
讲座中场休息的时候,记者见到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沈元壤教授,他因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研究而知名。
沈先生已经81岁,实在是太不像耄耋之年——秋风中,他坐在浙大光电学院的露台上,一件白衬衫一条布裤子,身材挺拔,面相和善,讲述严谨不失幽默。
沈先生是所有科学家中,唯一一位第一天参加了论坛,第二天又专门再给学生作了场报告的科学家。他绕开了他研究的非线性光学、表面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而是举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例子——
你看,天上的星星总是一闪一闪,这是因为星星穿越空气,和人类有视觉上的交流。但是空气是流动的,所以星星看上去会眨眼睛。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星星准确的位置?
打一束激光到天上去,因为空气里有钠原子层,所以可以分离它们,使得激光产生荧光。这束激光发射回来,就是一颗人造星。
人们能够通过反射回来的光束,清楚看到云层对人造星的影响,从而知道星星真正的形状。用这个方法,人类也可以描绘出真正的星星的准确位置和形状。
沈元壤畅谈两位女弟子
一位19岁读博
一位把孩子取名爱迪生
既然说到了沈元壤教授,那就不得不提他的两位女弟子,她们都毕业于中科大,在学术圈很有名。
庄小威,34岁时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科正教授,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0多位科研人员,用单分子及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研究生物课题。她曾拍摄到单一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个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个过程。
庄小威来自中科大少年班,在沈先生门下读博士时才19岁。“她跟同门的师兄弟打牌,牌甩得又快又狠,把人家打懵了。”一说起这个学生,沈先生就笑了。
另一位女弟子吉娜也是个女才子。在中科大读了五年书,因为成绩优异,得到过本科生最高奖“郭沫若奖”。本科毕业后,吉娜先在中科院化学所师从孔繁敖,后来去了伯克利大学,成了沈教授的徒弟。
吉娜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高神经科学进行研究时,认识了后来得了诺奖的老公Betzig。
Betzig早年间在贝尔实验室与同事一起发明了近场扫描光学显微技术,这是第一种超分辨率的光学显微技术,已经引起了学术圈的一波研究热潮。然而Betzig看不惯学术圈对这样一项并不完美的技术趋之若鹜。于是这个有性格的科学家告别学术,回到父亲的工厂子承父业,但开发出来的液压伺服起重机,卖不出去,于是他又不干了。
Betzig联系上了贝尔实验室的老友Harald Hess,在Harald Hess家中客厅搭建了第一台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荧光显微镜的原型。后来这台机器及其后续的完善和应用,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
吉娜和丈夫是如此痴迷科学研究,甚至把自己的孩子的名字也起成麦克思威·爱迪生,向敬仰的科学家致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