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30年来收藏10余万份报纸 永康有个痴迷的集报达人
2016年08月11日 11:06:37 来源: 金华日报 倪国栋

  浙江在线8月11日讯 从有意收集身边报刊的“小打小闹”,到跑遍废品收购站、拆迁区遍寻老旧报刊的“大动干戈”,掐指算来,年近五旬的集报达人王俊寅的集报之路已走了30年。

  目前,王俊寅收藏了全国各地不同时期的报纸400多种、10余万份,其中不乏创刊号、停刊号、特刊等,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一份1937年的《大众日报》,距今已82年。

  “老报纸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记录历史背景的实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王俊寅说,对个人而言,多年后翻看老报纸,看见自己的上报经历,其实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

  家里全是一摞摞报纸

  昨天,记者在王俊寅位于东城街道的家中看到,橱柜里、桌子上全摆放着一摞摞整齐的报纸。它们色泽泛黄,按类别用绳索分别包装后,被塑料薄膜保护着。“这些只是部分,里屋还有。”王俊寅说,由于报纸实在太多,他还把武义的房子腾空,专门用于储藏。

  在王俊寅的介绍下,记者见到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报纸。王俊寅告诉记者,他按照年份、种类和区域给报纸标号,像新中国原子弹爆炸、神五飞天、北京奥运会、五金博览会等重大事件的报纸,他便会在记录后单独整理归类。

  记者从一摞摞报纸中找到《人民日报》这个分类,随后请王俊寅取出了一叠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日报》查看。记者发现,这些报纸均是轻轻对折一次,用细线包装后,插入标有数字序号的字条。王俊寅说,由于个人收藏条件有限,不能像图书馆一样保持室内恒温恒湿,所以保存时间一长,报纸就会从折叠处泛黄破损,“这样保存既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伤到报纸有字的部分”。

  为了管理好这些数量庞大的报纸,王俊寅多年来已习惯用纸笔进行登记、归类,用掉的笔记本装了满满一箱。2014年,在儿子的帮助下,他第一次学习使用电脑,并把一款软件用于登记归类藏报信息。“你看,我输入报纸名称等关键字,相关已收藏的报纸信息就出来了,收藏份数、发行日期等一目了然。”王俊寅向记者展示时说,这是一款界面较复杂的商用记库存软件,但从信息录入、修改到检索,他已操作得非常娴熟。

  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

  为什么会走上收集报纸的道路?王俊寅说,这源于他曾是一名文字工作者。

  30年前,王俊寅在单位上班时是一名通讯员,在报纸上陆续刊发过不少稿子。“通讯员经历让我对报纸产生深厚的感情。”王俊寅说,起初他只是顺手收藏自己写的“豆腐块”。但随后王俊寅发现,读报的乐趣其实不止于此,收藏一段历史、记忆同样别有趣味。于是,他开始收藏一些刊登重大事件、生活趣事的报纸。渐渐地,他迷上集报。他不抽烟、不喝酒,自费订阅了几份报纸,平时常去旧书摊、废品收购站寻找老报纸。

  集报也带给了他一些奇妙的“邂逅”。上世纪90年代,那时王俊寅已辞职“下海”。在一次做生意的途中,他在丽水转车,不料被扒手偷走了7000元钱。好在有陌生大姐资助了王俊寅50元,这才凑够了回家的路费。深受感动的王俊寅回到永康后,给丽水当地报纸寄去感谢信,希望能表达对这位陌生大姐的感谢之情。

  时间来到2015年年底的某天,王俊寅像往常一样整理刚从废品站收购得来的报纸。在打开一份1995年4月4日《丽水日报》时,3版的一篇题为《旅途遭窃难回家,大姐资助情难忘》的稿件,让他又惊又喜。

  “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竟用这样的方式重温了当时的感动。”昨天,王俊寅特意拿出这份报纸与记者分享。王俊寅说,现在老报纸越来越难收集了,这件事更让他坚定了集报的信念。

  “接下来,我不仅要做一个集报人,而且要做一个研究人,对老报纸中的史料好好研究研究。”王俊寅认为,集报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

标签: 收藏;报纸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