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新型农民 有型有范的体面职业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宁波实践之三
2016年06月13日 09:07:00 来源: 宁波日报 孙吉晶

  浙江在线6月13日讯 时下正值芒种时节,农户迎来了生产的忙碌季。鄞州姜山镇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这位“90”后的现代农民却显得很“悠闲”。走进归本水稻农场的仓库,一台台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排列有序。正是这些机械化设施,减轻了劳动强度。

  3年前,大学还未毕业的汪琰斌开始承包土地,走上了职业农民之路。目前他掌管的土地面积超过千亩,成了鄞州当地颇有名气的“田老板”。

  “年纪轻、有知识、善经营,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共同‘标签’。”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往往市场信息灵敏,将产销紧密结合,让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人是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拉长农业全产业链,还是打造一二三融合体,都离不开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的“长袖善舞”。壮大一支高素质的“新农人”队伍,是重中之重。可以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现实需求,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

  早在200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到田头就业创业。作为我省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试点县,鄞州区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途径。之后,慈溪、奉化、余姚等地也逐步形成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到目前为止,全市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有4300多人,基本覆盖了主导优势产业,成为推动宁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宁海登峰蜂业专业合作社的张宇是“新农人”中的佼佼者。这位“85后”小伙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还通过与浙江大学等合作科技项目,开发出蜂蜜泡腾片、蜂皇浆胶囊等产品。如今,合作社带动农户百余户,产品远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年产量超过500吨,销售额2000多万元。

  不可否认,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起步虽早,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认识不到位,不少地方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顶层设计,特别是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与后续教育培训和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如何衔接,考虑不够系统。同时,现有的职业培训内容多是“大路货”,无法满足职业农民个性化需求。

  对此,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要以建设绿色都市农业强市为目标,加大扶持力度,破除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阶段,农业部门将在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我市农业劳动力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培育目标、培育途径、认证管理、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初步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鼓励和引导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大户优先接受培育,把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让更多人变身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标签: 农业;供给侧改革 责任编辑: 石潇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