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巨灾保险“宁波模式”广受点赞 救助理赔超2000万元
2016年09月22日 09:22:19 来源: 中国宁波网-现代金报 记者 薛曹盛 吴双颖 摄影记者 张培坚

 9月21日,江北区庄桥街道河东社区,人保财险理赔员根据外墙水淹痕迹测量进水高度

  浙江在线9月22日讯 宁波人的这个中秋小长假,被“莫兰蒂”“马勒卡”双台风打了个措手不及。幸运的是,我们早以一项制度的形式在防范风险和降低损失方面做了比较充足的准备。

  今年6月,宁波成为全国首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保险创新试验区,宁波真正成为全国保险创新的开拓者。

  金报记者从宁波市民政局和宁波保监局获悉,预计这次超过3.4万户住宅进水或房屋受损的居民,将获得超过2000万元的救助理赔。

  这项由宁波在全国首创的财产和人身伤亡相结合的公共巨灾保险制度,对百姓来说意味着来自政府部门的“福利”,而对政府来说是则是保险参与地方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效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单一地区的巨灾保险运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如何让好制度走得更好更远?

  市民这样说巨灾保险:

  遇天灾有政府买单,心里有安慰

  对宁波庄桥街道河东社区居民李国良来说,这次台风,家里积水高达四五十厘米。

  昨天上午,记者走进李国良的家,屋内一片狼藉,很多东西都被临时搁置在床上。

  “全部弄好起码要两天,你们看,墙壁都发霉了,现在就等着出太阳,家里的东西可以拿出去好好晒一晒。”李国良指着家里的墙壁说,墙上的水渍都是历次台风进水以后留下的斑驳痕迹。墙面有些脱落,能看到明显的水渍,记者看到,最高的位置足有60厘米以上。按照巨灾保险相关规定,家里进水超过20厘米就可报损,当居民家中的水位线在50厘米和100厘米这个区间,将能得到1000元的理赔金。

  记者是跟随巨灾保险的查勘定损人员一起去的河东社区,那里有一条庄桥河,两侧的房屋大多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地势低洼。

  今年67岁的陈静娟住在河东社区40多年了。每年夏天,她都要提心吊胆过日子。今年的中秋节,夫妻俩几乎一夜没睡,一边观测水位,一边往楼上搬东西。

  “前两天水一直漫到腿部,你看,这里都浸湿了。这套沙发已经没用了,泡水里好几次了。前两年台风特别厉害,家里一团糟。没办法,这只能自认倒霉。”

  “2014年宁波就有巨灾保险了。去年家里积水深50厘米左右,工作人员实地来测量,最后赔了1000元。政府买单,总算心里有个安慰” ,陈静娟说。

  来自宁波巨灾保险共保体的消息,此次双台风预计有超过3.4万户居民报损,估损金额超过2000万元。

  以前人工测水位

  今年有了远程定损系统

  巨灾保险制度在甬落地,快两年了。拿理赔服务来说,今年8月底刚完成建设的远程定损系统这次大展神威。

  今年9月15日起,保险查勘人员完成了几千户居民家宅的定损工作,而将近9成的受灾户,其定损工作由一套水灾远程定损系统完成。

  “以前我们都要挨家挨户去测量水位,现在有了这套系统,工作量不知道减轻多少”,人保财险宁波市分公司工作人员吴俏骁说。

  而事实上,远程定损系统的更大作用还在于消除人工测量失误减少理赔纠纷,使得理赔精准、高效,此外,也可以为政府部门开展灾害预报、灾情研判、救助实施等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昨天,记者在河东社区采访时就看到了两个红色的水位桩,上面都有标尺,足有1.2米高。

  “这个水位桩是基准点,把水位桩的水位线高度加上每户家庭室内地坪的高程与水位桩的基准点高程之差,就能知道每户家庭的进水高度。”吴俏骁说,这套系统背后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事先将每户家庭的室内地坪高程以及采集到的家庭户主的姓名、银行账户、联系电话等录入到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一旦村里发生水灾,只需测量村水位桩的进水高度并输入系统,系统就会自动测算出每户家庭的进水高度,以此作为救助理赔的依据。

  宁波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周兆骏说,今年宁波市政府出资600万元,支持保险机构引入现代测绘技术,分三年计划逐步建立水灾远程核灾定损理赔管理系统。

  理赔服务的简便还体现在更多的实际行动上。比如出险高峰期,会公布一系列的临时受理报损热线,方便各区域的受灾户报案。记者还了解到,根据上年巨灾保险理赔情况,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包含10余万户居民索赔信息的“数据库”。这次双台风引起的受灾理赔中,上年已经获得过赔付的居民不需要再次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等资料,这是实在的便民之举。

  “宁波样本”魅力何在

  保民生,给城市装上“安全阀”

  2013年“菲特”台风损失惨重,由此宁波开始探索巨灾保险制度。2014年11月,宁波市政府出资3800万元,向保险机构购买了3亿元的居民家庭财产损失救助保险和3亿元的居民人身伤亡抚恤保险。在承保期内,若因台风、暴雨、洪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居民住宅进水20厘米以上或房屋损毁的,居民家庭可向保险机构获得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救助赔款;造成人员伤亡的,可向保险机构获得1万元至10万元不等的抚恤赔款。

  宁波的创新之举,还在于同步建立了国内首个区域性巨灾保险基金,首期政府注资500万元,形成了由巨灾保险、巨灾保险基金、商业巨灾保险共同组成的风险分担机制。

  2015年,宁波先后遭遇“灿鸿”和“杜鹃”两次台风灾害,有13.6万户居民家庭获得8000万元的巨灾保险救助理赔。

  这次台风,巨灾保险的“宁波样本”再次获得了公众的点赞,其魅力何在?

  来宁波调研的北大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这样说,“宁波通过政府购买保险服务的形式,将保险这一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引入社会治理体系,使政府从公共服务产品的直接提供方转为统筹协调方,大大化解了政府管理的风险,等于给城市装上了‘安全阀’。这一创新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宁波保监局人士认为,巨灾保险的实施还提高了灾害救助的及时性、精确性和公平性,“通过引入巨灾保险机制,保险公司按照统一标准和合同契约进行查勘定损,理赔标准公开,定损结果公示,赔款逐一支付到户,受灾群众得到及时且公开透明的大灾救助。同时随着经验数据的积累运用,民众和政府将享受到保险业更加专业的灾害管理和救助服务”。

  怎样走得好走得远

  公益性与经济性统一

  巨灾保险较好地起到了风险“缓冲垫”和社会“稳定器”作用,而值得点赞的还有其一直致力于完善制度并提升服务。

  针对宁波人的这张保障网更为结实,体现在保障金额上。

  2016年的巨灾保险,在维持首年3亿元的居民家庭财产损失救助保险和3亿元的居民人身伤亡抚恤保险内容不变的基础上,增设总保额为1亿元的重大公共安全保险项目。保障内容多了,保费也自然增加,今年宁波市财政投入的公共巨灾保费达到5700万元,增加1900万元。

  保障网的结实以后还将体现在保障范围上。

  以后,巨灾保险的赔付还将不局限于台风等的影响——2016年7月1日起,宁波市余姚、慈溪、象山等地16户家庭投保的首批住宅地震巨灾保险保单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在宁波正式落地。

  住宅地震巨灾保险,或许将成为下一个政府购买服务保障民生的方向。2016年3月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就曾表示,《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实施,为下一步巨灾救助奠定基础。

  但不可忽视的是,广受点赞且不断完善的巨灾保险制度,当下的运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说,巨灾保险的经营压力。

  “宁波首年巨灾保险赔款支出近8000万元,加上其他支出,据说实际经营亏损为6000多万元”。宁波保险业界一位人士称,虽然2016年保费提升至5700万元,但这次台风就要赔付2000万元之多,经营压力比较大,“怎样坚持公益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很重要”。

  业内人士还表示,巨灾理赔面临多方协调机制的建立健全,而这是保险提升公共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以及风险数据的积累,当下宁波巨灾保险的完善探索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标签: 保险;宁波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