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衢州 正文
山里小镇更添诗情画意 开化打造乡村“最美客厅”
2016年10月18日 04:21:06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施力维 实习生 吴杰 县委报道组 徐祝安

马金镇霞田村远眺。余求兴 摄    

  核心提示:小城镇的活力和美丽,在于镇容镇貌干净整洁有序,更在于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和人们观念及生活习惯的转变。

  衢州在全省率先启动集镇建设管理,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加强集镇建设管理的第一仗,不仅开展了“大干三个月,环境大提升”集中攻坚行动,还将集镇建设管理工作列入市对县年度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美丽乡村的“最美客厅”。

  马金镇和齐溪镇,就是其中的代表。它们有过辉煌的历史,却也遭遇发展的烦恼。两地从规划起步,避免成为“县城”的复制品,着眼人们生活环境的提升、关注农民持续增收、打造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让小镇承载人们对生活的梦想。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施力维 实习生 吴杰)一个是浙皖边界的山区小镇,一个是徽风古镇,齐溪、马金两镇在浙西开化均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这两个集镇在过去30多年间的剧变,是翻遍史籍所未见的——砖木结构的徽派建筑成片倒下,框架结构的砖混楼房拔地而起;青石板铺就的徽开古道被宽阔的沥青国道所取代。

  那里的百姓得益于集镇的发展、商业的兴隆,却为交通、污染等新问题所困。人们反问自己:幸福感、获得感何在?

  突破,从一场问题导向明确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开始。而这,也是衢州推动集镇建设管理,打造乡村最美客厅的一个生动缩影。

  愁的是“脏乱差”

  站在新修的205国道浙皖边界线上,往西一步,是安徽休宁县龙田乡;往东一步,则是浙江开化县齐溪镇。国道两旁峰峦叠翠,溪流映碧,青山绿水间,徽开古道遗迹尚存。

  南宋以来,往来于浙皖两省之间的徽商行贾、学者儒生都会选择在齐溪、龙田两地修整停留,两个小村庄逐渐繁荣,随之形成两个集镇,就像一根扁担的两头,挑起了浙皖边界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成了辐射周边数万百姓的农副产品交流中心。

  更有趣的是,齐溪与龙田两个集镇之间的路程却不到1公里,对大多数附近村民来说,去齐溪到龙田来一次“跨省”采购,用同样的徽州方言在集镇街市上讨价还价,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与地处山区的齐溪镇相比,距开化县城更近的马金镇,集镇面积则宽绰得多。在历史上,始建于晚唐的马金镇,汇聚了浙赣皖三省的客商、学者,是浙西开化最重要的商贸、文化集镇。南宋时期,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著名学者都曾在马金的包山书院开经讲学。

  在马金古镇的街头走一走,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里的方言组成十分庞杂。有开化方言,有徽州话,还有闽南话,四川官话等等。当年各地商帮云集马金,不少在这里安家落户,这些留存下来的方言都是繁华的见证。

  见证当年繁华的,原本还有马金街上连片的徽派建筑。这些砖木结构的房子建造考究,都配有的木雕和砖雕。当地上了年纪的居民惋惜地说,马金集镇当年的徽派建筑规模,比现在婺源等知名旅游景点还要可观。

  两个小镇,繁华的历史却遭到了现实的挑战。

  首先是齐溪。浙江一侧的齐溪街市日渐冷落,安徽一边的龙田人气却有增无减。原来,穿齐溪集镇而过的205国道,进行了新修改道,商贩、顾客若是再进齐溪集镇,需要兜上一个大圈子。

  “安徽那边没人来买水果啦!”“车子都不往这里过了‘清水鱼’烧给谁吃?”齐溪老集镇上的商户们很焦虑,他们羡慕隔壁龙田乡火热的市集。那时候,齐溪镇党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成天挤满了来讨说法、要补贴的商户们。

  不仅没人来了,就算是齐溪人,也觉得齐溪落后了——齐溪集镇老街破败不堪,两侧的店面房参差不齐,布局混乱,既有徽派的老建筑,又夹杂着不中不洋的新楼房。餐馆、点心店,露天灶头乌烟瘴气,废水横流。农资、五金店,生产资料沿街堆放。路边的垃圾箱,周围都是满溢出来的塑料袋、瓜果皮。行人掩鼻,顾客皱眉,这样的地方谁愿意来啊?

  马金镇也有同样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了增加店面拓展集镇的商业空间,大批有文保价值的徽派建筑被拆除,建起了砖混结构楼房。这些楼房建造之初,并没有过合理的规划,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徽派建筑的一个特点是门前有小溪潺潺流过,集镇拆建后清澈的小溪却成了直排污水的臭水沟。

  方言复杂,人口构成复杂,环境状况杂乱,热闹集镇其实是一种无序的混乱感。而常年居住在这里的马金人,也没有幸福感和归属感可言,开车堵在街上,开窗迎面就是臭水沟。私搭乱拉、违建占道,还埋下了火灾和交通的隐患。“最脏、最乱、最差。”人们曾给古镇马金这样的评价。

开化县齐溪镇集镇改造后街景。 县委报道组提供 

  建的是“大本营”

  千年古镇,难道就这样没落了?大家都不甘心。

  5年前,镇党委书记吴根良手里拿着一份开化县风情小镇建设规划。按照规划构想,齐溪集镇将走上一条和过去数百年,完全不一样的集镇发展道路。集镇将不再只是一个农副产品的交易地,通过软硬件的提升,齐溪将成为附近各旅游景点的大本营。他信心满满地向村民、商户们解释:“等我们把环境搞好了,以后来我们集镇消费的不止有龙田的村民们,还会有上海、杭州的城里人。”

  如旋风般的速度,一场集镇环境大整治随即开始了。搭雨棚占道设摊、吆喝做买卖,要改!违章建筑私搭乱建、挤占空间,要拆!乱扔垃圾保洁不到位,要罚!

  商贩们传统的经营方式受到了挑战,他们不理解,隔了一座茶山的龙田乡,人家按照老办法,生意做得好着呢。齐溪集镇人越来少,生意越来越差,却要求一直抓环境,这真的有用吗?

  如今,这个问题早已不证自明。漫步在齐溪集镇的老街上,黛瓦、粉壁、马头墙,修整一新的徽派建筑风格店面里,开起了旅行社,办起了民宿、茶吧。门面的招牌上都标住着古色古香的“齐”字logo,扫一扫一旁的二维码,辖区内10多个行政村的农家乐一览无余。

  这几年集镇的停车场,见证了齐溪的发展。安徽牌照的车回来了,更多了杭州、上海的自驾车。国庆黄金周期间,每天有300多辆包括旅游大巴等车辆,进出齐溪集镇。

  随便走进一家农家乐,老板就是导游。“近的可以徒步去钱江源保护区、九溪龙门景区。远的可以去黄山、婺源、三清山、千岛湖,在一个小时车程左右。吃住可以回齐溪,我们这便宜实惠,条件也不比他们差。”

  吴根良告诉记者,如今的齐溪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边界集镇,经过整治成为了一个辐射周边的旅游服务平台。“隔壁龙田乡的村民们都羡慕我们这里变化大、人气旺,乡里的领导干部要来学习考察,还想合作游步道呢!”

  变化,也发生在马金。两年前,施工队进驻小镇,镇上最繁华的街道崇化街封闭施工。基础工程道路的改造和拓宽(包括道路硬化、管线下埋、人行道铺设、景观渠的建设、停车位划线)。在此基础上,200余户店面的广告牌做了统一,取缔整顿占道经营户、污水统一纳入市政管网。工程结束完工,马金的崇化街面貌焕然一新。

  拼的是“软实力”

  “硬件上的提升改造是容易的,难的是生活习惯的转变和后续的长效管理。”集镇整治的侧重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在马金还是在齐溪,工作在一线的乡镇干部有着相同的观点:小城镇整治要获得成功,关键还得看“软实力”。

  马金镇党委副书记徐许新告诉记者,集镇整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把马金建设成“县城”的复制品。在崇化街以西的300多米长老街上,集中了幸存下来的徽派古建筑,这其中有四幢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致力于打造“文旅重镇”的马金来说,这些老宅是镇上的“宝贝”。

  正是这些尘埃密布的木雕、砖雕,让马金这个浙西边陲的小镇有了自己的灵魂。在马金镇政府,我们见到了这条古街修复规划,精细到每一块砖雕,每一扇雕花木窗。所有幸存的徽派古建筑,都会有经验丰富的匠人一丝不苟地按照原样修复。下周,古街复原计划将正式动工。门前小溪、徽派建筑、老手艺店铺,人们期待那个朱熹笔下的马金能重现在眼前。

  百姓的生活习惯是目前两个古镇的整治焦点。

  集镇不同于城市,它没有完备的市容管理机构,可以分割到每一个角落,做长效环境卫生管理。对此,马金镇想出了一套长效管理办法:通过党员带头,村民自治的方式,解决日常保洁的难题。

  “环境整改一个月不出成效,我自己辞职!”环境整治之初,每天不到六点,马金镇党委书记何万彬就和镇长上街查看,带头打扫卫生。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后,包括何万彬在内的马金党员分户联系村民家庭,带领村民实行门前三包,保证环境卫生。

  去年,马金集镇所在的下街村,率先建立了卫生保洁“四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全村卫生保洁范围被划分为4个片区,由4位村干部分别包干,每位村干部又将责任分解给14名党员,每位党员再包10户农户,层层包干,落实到人。

  在下街村委,有厚厚一本党员责任区卫生情况打分表,这一年来,所有下街村民的污水纳管、垃圾处置等卫生保洁情况,全部记录在册。从最初的平均分不到90分,到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达到95分,村支书华金高说,包干制实施后卫生落实到了人,环境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善,更重要的是村民的自觉性提高了。齐溪镇党委书记吴根良也表示,集镇上商家垃圾分类的程度,明显的反应出了大家素质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

  “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成果溜走,回到过去的脏乱差。”这已经成为了两镇百姓的共识。


标签: 衢州;美丽乡村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10183238526857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