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9日讯 陈伟强和顾少波,他们一个是无臂书法家,一个是“80后”非遗传承人,用心制作了“和”字青瓷盘,赠送给G20杭州峰会嘉宾。
杭州退休老人蒋大叔欲出高价收藏“和”字青瓷盘,但当他接通创作者电话时,却被告知:连一套次品也没有了。不仅是蒋大叔,连日来,许多想购买“和”字青瓷盘的人都未能如愿,无一例外。
“不卖,更不赚次品的钱。”昨天,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少波对记者说,他们只想把精品留给G20,只想把精品留在世上。
上虞区宣传部有关人士认为,有这样的工匠精神,越窑青瓷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书瓷合璧
“这是上虞为峰会呈现的一份匠心。”尽管峰会已经结束,但无臂书法家陈伟强说起“和”字青瓷盘创作经过,仍难掩激动之情,他说,“和”寓意和谐、和平,而越窑青瓷具有数千年历史,两者融为一体,意义深远。
如何将两者完美融合?陈伟强想到了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0后”顾少波。“虽然年纪轻,但他有一颗炙热的心。”陈伟强说。
此次,G20杭州峰会需要250套青瓷盘。当峰会有关方面敲定“和”字青瓷盘方案后,两人便开始携手创作之路。陈伟强反复锤炼行楷、隶书、魏碑和篆书四种字体的“和”字,顾少波则琢磨起青瓷盘。将每一只青瓷盘做成精品,是两人共同的目标。
“古朴厚重又不失典雅”,要将青瓷盘烧出这样的韵味,原材料选用是第一关。泥土不成问题,上虞洪山湖周边有古窑址的地方就有这类土,但“草木灰”就相对难了。“草木灰就是大灶头烧的灰。”顾少波向记者介绍,因为四个“和”为一套,色彩要求基本一致,而不同的灰会使青瓷色彩、亮度大相径庭。松木灰、茶树灰、稻草灰……一缸又一缸,顾少波反复调试。上虞灰不够,他又请人到新昌、嵊州山区里采灰。
而这仅仅是艰难创作的开始。
痛砸次品
见过这套青瓷盘的人,无不赞叹它的精致,盘身背面的印章便是匠心的体现。
根据方案,“和”字青瓷盘上要打上LOGO(G20杭州峰会)。“就是那座‘O’形桥,上下有几十条细线,怎么刻在青瓷盘上呢?”两人起初商议,刻在坯盘上,尝试后发现是异想天开,因为有的线粗细不到1毫米,泥坯上根本无法呈现灵动的效果。接着想到烧好后机械刻,结果是“工业味太浓”。
就在顾少波绞尽脑汁时,陈伟强“送”来了灵感:用印章。印章的气质与青瓷盘吻合,问题是印章薄、干得快,而坯盘厚、干得慢,一湿一干,两者容易分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顾少波用上了土办法。“水滴到风扇上,吹出水气,解决湿度难题。”
好不容易晾干了,又碰到烧制难的问题。“因为心太急,升火太快,一开始,好几炉‘炸’掉一半。”顾少波说,至此,他不敢掉以轻心,通宵守在炉子边,及时调控温度。
连续4个月,顾少波“窝”在工作室里,8月底,交货日期到。有关方面专门派人来验货。从1000多个盘里精挑细选出250套(每套4只),还剩二三百只。“不仔细看,小瑕疵根本看不出来,留着都可以卖钱。”但陈伟强和顾少波商量后,毅然决定全部砸碎。“那一刻,心里确实心疼,这可是自己的心血啊。”顾少波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