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钱塘江》即将登上央视 陈晓蕾带我们走进“大美钱塘”
2016年09月05日 10:57:38 来源: 台州晚报 记者 张亚妮

  浙江在线9月5日讯 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与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联合摄制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钱塘江》,将于G20杭州峰会期间,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向全国人民展现出细致而动人的浙江风采。

  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陈晓蕾参与了精细的撰稿工作,她也是《钱塘江》的制片主任,更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临海人。

  从小爱好文学

  1984年,陈晓蕾生于临海。家里浓重的读书氛围,培养了陈晓蕾的好习惯。还未识字前,妈妈每天都会给陈晓蕾讲童话故事;识字后,陈晓蕾就开始阅读四大名著等书籍。

  因为喜欢文学,8岁的陈晓蕾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了。初中时期,陈晓蕾担任了学校校刊的第一届社长,初中毕业更是荣获了中国教育部颁发的宋庆龄奖学金(文学之星)。

  陈晓蕾对文字的爱好一直坚持了下来。她的本科专业是编剧,研究生专业选了广播电视艺术学,导师正是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志忠,他是《钱塘江》的总撰稿。

  剧本创作、舞台剧改编、电视短片的文本创作,这么多年磨炼下来,陈晓蕾的文字和构思都越来越成熟、精致。

  《钱塘江》是大家创作的结晶

  说起这部人文纪录片《钱塘江》,陈晓蕾说:“《钱塘江》的文案创作从2014年就开始了,我们在历时一年的资料收集之后,文本创作组人员沿钱塘江全流域的黄山市、建德市、淳安县、富阳区、杭州市、绍兴市、嘉兴市等重点市区县逐点采访。将近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有一场各界专家座谈会。”陈晓蕾介绍,资料收集、文本创作、调研采访等都经历了好几轮,领导专家评审讨论也好几轮,大家力求呈现出最真实、最感人的纪录片。

  收集资料、联系采访是按照地域来分组的,陈晓蕾被分到的组是去绍兴和嘉兴调研。

  “钱塘江下游的海堤一直在修,很多修堤所用的优质石头都采自绍兴。绍兴的采石文化历史悠久,当地一些著名风景点如东湖、吼山、柯岩、羊山等都是采石筑城,铺路后形成的。我们就去那些地方边走边采,把信息汇总起来。”陈晓蕾说。

  “第一集《等潮来》,开篇介绍盐官大潮,‘追潮人’老杨,赶‘潮头鱼’的老沈,非遗项目‘塘工号子’,在入海口鳗苗捕捞的朱老大,都是我调研、采访创作的文案。”陈晓蕾介绍,创作一个文本是集体的智慧,每一集都有我创作的部分,但每部分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片子还原大美钱塘江

  《钱塘江》将镜头聚焦于自古繁华的钱塘,以钱塘江两岸老百姓的生活及生存状态为视角, 通过故事化的讲述,展现质朴真实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如《钱塘江》预告片中所说的:在这里,见天地,见万物,见自己。

  《钱塘江》分为5集,每集片长约50分钟,分别讲述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智慧《等潮来》、新安江大坝带来的巨变《水中的家园》、钱塘江流域生物的多样性《生灵在呼唤》、传统乡土社会的变迁《守望乡土》和普通人追寻梦想《穿越梦想的河流》五个主题。

  片子大量采用无人机航拍、4K高清拍摄等现代拍摄手段,历时一年多时间拍摄完成。杭州龙井的白雪皑皑、钱江潮的波澜壮阔、新安江上的白鹭翩跹、安吉竹海的郁郁葱葱……钱塘江两岸的四时之美,在这里尽收眼底。

  与以往纪录片概念先行的撰写方式不同,陈晓蕾介绍,这次是采用英国BBC最新纪录片的拍摄方式,用实事调研到文本创作的方式,来挖掘跟钱塘江有关的一切故事,呈现出最真实细微的故事。


标签: 钱塘;人文;纪录片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9053982417570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