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台州 正文
他们挥剑指向“不死癌症”——类风湿关节炎
2016年09月23日 14:48:04 来源: 中国台州网-台州晚报 方永乐

  图为台州医院检验科举行2016年实习生论文带教开题报告

  沈波

  浙江在线9月23日讯 2016年8月19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

  但对于台州医院,对于千百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来说,却意义非凡。就在这一天,该院申报的项目——“线粒体DNA变异介导ROS调控核DNA甲基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为一家地市级医院,能够拿下“国自然”的项目,在全国的同等级医院里很少见。而之前,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在科研界,也是非常地少。

  每6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的某个阶段患上关节炎

  就在半年前,社区活动室里不时能听到王大爷爽朗的笑声,但短短半年后,他已经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了。

  前不久,王大爷的关节出现了疼痛的状况,“人老了,总归有各种各样的痛”,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可不久,全身关节疼痛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痛得严重时,让人忍不住嚎啕大哭。期间,王大爷找到了市内一家医院治疗,诊断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

  11岁的小丽,今年年初觉得髋关节有些隐隐作痛,本以为是跑步时拉伤,所以并没有太在意。谁知,这疼痛越来越厉害,甚至影响了走路。无奈之下,家人陪她来到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竟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

  这是我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缩影。

  目前,全球有3.55亿关节炎患者。亚洲地区,每6人中就有1人在一生的某个阶段患上关节炎。而在中国,关节炎患者已经超过了1亿,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在关节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高居首位

  据了解,关节病是目前我国肢体致残的两大主要原因之一,远远高于脊髓灰质炎、脑瘫及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在关节病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致残率高居首位。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全身疾病,由于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就像隐藏在人体内的蛀虫,侵蚀软骨和骨组织。到了晚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同时增加心血管、肺部等多个系统的受累风险,甚至残废,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3%-0.5%,中老年人群高达7.1%,总发病患者数约400-500万。该病发病与环境、气候、温度及湿度等条件密切相关,沿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与肿瘤、心血管这些疾病相比,公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注度及认知度比较低,在科研界,对此病的专项研究,也是非常少。因此,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研究方面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台州医院专家团队的项目也由此获得了“国自然”的青睐。

  她的心中藏着一个“科研梦”

  说到这次立项,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台州医院检验科主任沈波。

  沈波是浙江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常委、管理学组组长,对医学实验室管理、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实验诊断和基础研究多年。近五年来主持课题4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1项,卫生厅1项,参与课题多项。

  2005年之前,对于沈波来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想都不敢想。原因有二: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都是倾向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省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二是台州医院检验科基础研究工作还较薄弱。

  沈波将自己的“科研梦”埋藏在心底,她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努力前行:2005年,卫生厅课题立项,2010年、2011年省科技厅公益类项目立项,2012年省自然基金立项……

  在这样背景下,检验科的科研团队有了雏形,科研活动日显频繁。再加上不同硕士人才的加入,比如做过线粒体研究的卢扬、杜菊萍两位研究生,她们的科研基础和撰写能力很强,而且拼劲足。

  而多年下来,沈波团队在类风关领域的研究,更是打下了一定基础。这几年来获类风关相关的各级课题立项10余项,发表SCI论文5篇、中华论著10余篇。

  他们希望早日出研究成果

  对检验科的团队来说,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块“金牌”后,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在兴奋之余,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接下去这个项目如何早日变成研究成果。

  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当于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更加复杂、繁琐的工作其实是在后面。

  “接下来,我们将要专门成立一个团队,专心做这件事情,争取早日把这个项目完成。”沈波说。

  据了解,接下去检验科将寻求更多的支持,如需要内分泌科医生们协助他们寻找类风湿关节炎家系,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基本信息并采集标本等工作。

  而研究这个项目,需要收集多个家系、数百位患者的标本,再分别对标本进行提取DNA、筛选、测序等,筛查出类风湿关节炎的易感位点,通过细胞、动物模型等技术手段,研究位点的作用机制。

  这一过程需要漫长的时间,工作量也是非常浩大的。

  “这一过程至少需要3年时间,虽然说过程存在着很多艰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沈波说。

  相关链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变革科研经费拨款方式,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学部委员)致函党中央、国务院,建议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首肯。随后,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于1986年2月14日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自然科学基金坚持支持基础研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由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三大系列组成的资助格局。二十多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在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促进基础学科建设,发现、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

  类风湿关节炎要早治疗

  未经治疗者,2年致残率50%,5年致残率75%。虽然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但大家对这种常见病目前仍存在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现象”。

  不少患者觉得关节肿痛不会要命,不去正规医院就诊,甚至听信一些偏方采取不科学的治疗方法,最终造成遗憾。

  类风湿关节炎全球患者调研报告显示,有超过55%的中国患者错误地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所带来的关节损伤是可逆的,首次就诊风湿免疫科者仅占23.2%,绝大多数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类风湿关节炎症状

  关节痛。常见指间、掌指、腕及足关节对称性疼痛,以夜间、晨起及关节起动时为重。

  关节肿胀。呈对称性,主要累及周围关节,可出现关节积液。

  关节畸形。典型的呈“钮扣花”样、“鹅颈”样畸形、尺侧偏斜。

  晨僵。一般持续半小时以上,晨僵持续时间和关节炎症严重程度成正比。

  患者应注意防水防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涉及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治疗这种疾病,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减少类风湿性关节炎带来的痛苦。

  患者要注意保暖。注意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室内通风、干燥,避免受凉、受潮,引起病情反复。

  患者应规律运动,千万别过度锻炼:病情活动期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尽量将病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如膝关节、肘关节应尽量伸直。

  预防类风湿:提高免疫力是关键

  类风湿性关节炎重在预防。

  此疾病是免疫系统疾病,平日提高免疫力能有效预防,要注意生活作息,早睡早起,加强体育锻炼,不要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均衡,提高身体整体免疫力是基础。

  在此基础上,要赋予关节多一点关爱,提高关节的“抵抗力”,如关节劳损、受伤后未治愈,免疫力随之下降,会让类风湿发病有可趁之机。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科研;医学 责任编辑: 朱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