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泰顺泗溪镇,当地村民正搭建烟囱,自发的制作饭菜送给安置点的村民。
图为当地村民正在安置点吃饭。记者 黄攀/摄
浙江在线9月18日讯 昨天下午5时,泰顺县泗溪镇中心小学受灾安置点,上百名受灾村民围着11张圆桌吃上了一顿热饭。
为了这顿饭,泗溪镇白粉墙村村民曾安新等20来人整整忙活了一个白天。说起给安置点受灾村民送饭的举动,曾安新说,这缘于之前一天的“碰头会”。
“作为当地人,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
前天上午,曾安新听说这次台风中不少外地的志愿者赶来当地帮助救援。“作为当地人,是不是也应该做些什么?”有了这个想法后,他马上找热心邻居曾安明商量。当天晚上,他们几个人开了一个“碰头会”。“要不,我们给镇上受灾安置点的村民做饭吧。”会上,曾安新抛出这个点子,大家一拍即合。
之后,他们又跟泗溪镇政府方面确认,“承接”了泗溪镇中心小学受灾安置点内的上百受灾村民的晚饭任务。
昨天一早,曾安新、曾安明等人开始忙活起来。大家从自家拿来食材,不够的,去菜场买。
台风过后,菜价上涨不少。曾安明说,在菜场,一个菜贩听说他们买菜是为安置点受灾村民,就按平时菜价给他们,后来又听说费用还没分摊,“他就说,菜先拿去,钱等你们筹起来后再给我也不迟。”
“不会有下次,以后大家都会顺顺利利的”
由于没具体分工,开始阶段似乎有点乱,谁有空,谁就去做。对此,曾安明说:“百年一遇的洪灾,我们第一次碰上这事,也第一次为受灾村民做饭,下次也许会有经验。”很快,他意识到说得不对,马上转头“呸呸”了两下,自喃道:“不会有下次,以后大家都会顺顺利利。”
经过一上午准备,原材料已配置齐当。对于烧菜做饭,曾安新请了当地一能人“入伙”。她是村民陈春兰,当地民间厨师,烧四五十桌都不在话下。
村民林夏秋等人闻讯后也赶来帮忙,连84岁的阿婆李陶莲也加入了队伍,说“帮着洗洗碗筷也可以”。
“盖子盖上,给受灾村民吃上热饭”
陈春兰家搬出了“四连灶”移动灶台,下午2点开始做菜。别瞧陈春兰现年已60多岁,干起活来干脆利落,操起铲具,四锅连开。
烧菜期间,突然来了几位青年人,开来两辆电动三轮车,说:“等会,饭菜我们送”。他们还偷偷掏出钱,塞给曾安新,说是为受灾村民做饭的份子钱,“先用着,不够再凑”。曾安新一一记下捐款者,记下的人名不下20个。
1个多小时,在姐妹林大妈的帮助下,陈春兰完成了100来人的饭菜:红烧肉、咸鱼、炒蛋、冬瓜、咸菜汤。
当天下午3时30分,七八桶的饭菜准备妥当。而这时候,受“马勒卡”台风影响,当地下起大雨。
出发前,曾安明特地吩咐大家:盖子盖上,给受灾村民吃上热饭。之后,大家冒着雨,撑着伞,将所有饭菜送至泗溪镇中心小学受灾安置点,包括10多张餐桌。
“书包我给你买个新的,好不好?”
受灾村民大多安置在学校教学楼二楼以上。曾安明等人没等村民下楼,他们已经开始在一楼架起餐桌,摆上碗筷,端上饭菜,热腾腾的。
而另一边,在一个教室内,一对母女引起曾安新的注意:母亲低头不语,时而用手里已卷成团的纸巾擦拭眼睛;身旁女孩,七八岁模样,也泪眼婆娑。
曾安新上前问:“怎么了?”女孩一抬起头,哭了:“我的书和书包都没了!”
原来,女孩家住泗溪镇印山堂村,9月15日那天,她家被山洪冲毁。幸好,人及时撤出来,但东西一件没拿,包括孩子的书包。
“不哭,没事,伯伯会跟老师讲的,书本会重新给你发一套,书包我给你买个新的,好不好?”曾安新单手抱起女孩,另一手跟女孩拉钩。
女孩擦了擦眼睛,笑了。曾安新放下女孩,拉着她手,带着她母亲去吃饭。
“没事的。我们在,家就在”
吃饭时,现场很安静,没什么人说话,大家端着碗,望着外面下起的大雨,心里不是滋味。
据在安置点的镇政府工作人员称,这里安置的受灾居民来自该镇的半溪村、西溪村、上湾村、印山堂村等村庄,他们家里受灾都比较严重,不是房屋被冲垮,就是房屋已受损成危房。
结束前,曾安新一桌一桌巡过来,问大伙:“饭菜够不够?不够再加啊。”
碰上一来自半溪村的村民,他端着碗,碗里的饭还是满满的,眼睛直直看着外面的大雨。
曾安新见此,拍拍他肩膀,宽慰道:“没事的。我们在,家就在。”
据泗溪镇政府方面称,目前该镇有600多人被安置在各受灾安置点,生活方面已妥善安排。
在该镇,给受灾安置点做饭送饭的,不只曾安新这组人。记者走访中,还有居住在该镇泗水东路上的林包飞、曾包春等10多人组成的小组,负责给各安置点送中饭,另外还有一组人负责送早饭。各小组形成了“接力送饭”。
曾安新说,只要台风影响没消除,只要受灾村民还待在安置点,他们将继续送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