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奔跑
2016年09月05日 06:06:40 来源: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记者 王庆丽 通讯员 蒋成杰

  从远古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止。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诗经》中,2000多年前的中国先民,这样表达对安宁、富足生活的渴望。2015年9月,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要创建一个没有贫困、饥饿、疾病、匮乏并适于万物生存的世界,一个没有恐惧与暴力的世界,一个人人都识字的世界,一个人人平等享有优质大中小学教育、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以及心身健康和社会福利的世界……

  不同时代的不同表述,共同指向一个主题:通过包容、联动式发展,使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推进社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进入“十三五”,在新的起跑线上再度出发,浙江的这一愿景被概括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水平,浙江的姿态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中国未来五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展现在世人面前。

  回顾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成就堪称奇迹:从人均GDP不到200美元,上升到7800美元左右;从一个绝对贫困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的五年规划,既是中国续写奇迹的顶层设计,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指南。

  浙江的“十三五”规划,为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加上“高水平”的定义?或许,从3个浙江人的生活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第一位是宁波鄞州区姜山镇翻石渡村农民王继光。他从十四五岁起做泥工,为他人装修的房子数不胜数,直到2012年,他终于将自家一套178平方米的别墅装修一新——一楼是车库,二楼是客厅、厨房、餐厅,三楼是书房和卧室。

  别墅所在的小区叫作江南庭院,居住着和王继光一样扛过锄头的村民。这个村在村干部带领下发展起70多家企业,村里1100多亩农田则向种植大户流转,村集体可用资金增加后,办民生实事也有了底气。王继光家的“豪宅”,就是旧村改造时建的。

  第二位是今年83岁的杭州上城区清波街道柳翠井巷社区居民石新华。几年前,他的老伴过世,子女又不在身边,但社区工作人员每周定期上门做家务,并提供日常的就餐、配药等服务。

  这种老有所养的生活,源自杭州众多小区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对于那些身体健康情况良好的老年人,他们无需离开熟悉的居住环境,花不多的费用,就能在家中享受周到的养老服务,晚年生活安稳而踏实。

  而第三位,是一名80后的温州小伙子娄林峰。3年前,他来到龙泉市的上垟村——如今的青瓷小镇所在地,被当地优雅、精美的瓷器及其烧制过程吸引,把自己在温州的3间茶馆、1家会所和1家广告公司卖掉,来此拜师学艺,创建了一间青瓷工作室。

  目前,龙泉青瓷小镇的青瓷企业和青瓷传统手工技艺作坊已有近百家,许多像娄林峰这样怀着艺术追求和创业激情的人纷至沓来。在浙江许多地方,这种以某种特色产业为支撑,将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已经创建70多个。它们的出现,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更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风景。

  他们的故事,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小康生活图景——无论你身处乡村或城市,打工还是创业,都能找到一处适合自己的天地,追逐梦想,安居乐业。早在2012年,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郑重宣布,浙江已基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希望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2016年1月,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宣告浙江将以“标杆”姿态起航。

  看老乡,浙江的情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看似简单的表述,针对的却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农业、农村和农民。

  而放眼当下的浙江乡村,一幅幅田园风光与现代生活相融的图景,惊艳了游客,富裕了村民,也为当地发展注入活力。一些村庄随之逆袭,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在富春江上游,有“中国最美县城”之称的桐庐,近年来乡村旅游火爆,吸引许多年轻人回归。

  这背后,与桐庐美丽乡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努力相关。当地政府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保护乡村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村民及投资者从城里人的乡土情怀中捕捉到商机,在绿水青山间建起一批现代民宿,“农家乐”也让人流连。至2015年,桐庐共有民宿总床位8119张,接待游客267.2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1.7亿元。

  浙江的乡村奇迹不是个案,而在成片涌现。

  在更为偏远的浙南腹地丽水山区,名不见经传的壶镇镇北山村,以另一种形式完成转型,甚至出现在全球著名媒体上。

  2014年9月20日,当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上市,与之密切相关的“淘宝村”——北山村,也连续两天出现在美国全球财经电视新闻频道CNBC的滚动直播中。CNBC说:“这是一个曾经贫穷,现在却富裕起来的中国普通村庄。一切的改变,源自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

  从民宿经济到农村电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10多年来,浙江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民创业热情高涨,最终推动农村发展日新月异。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65.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浙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7∶1,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在全国各省区最低。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难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种直面问题、补齐短板的决心,正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气所在。

  获得感,浙江的内涵

  获得感,这个浓缩着人们期盼的词汇在中国流行,也成为浙江人对“小康”的注解——

  龙泉市安仁镇胜岱村村民叶小军,是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自2014年底全家在政府帮助下搬下山后,他在镇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从事玩具检验工作,父亲也在镇上打工,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这样的变化遍及城乡。相比2014年,到2015年底,浙江通过健全职工工资稳定增长机制,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3%,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1%和1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3714元和21125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2%和9%。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首先来自更鼓的钱袋子和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去年起,海宁许村镇尿毒症患者郭云根,再不用跑到杭州做血液透析,可直接到当地的浙北泌尿肾病中心治疗,不仅透析设备一流,而且诊疗费大幅下降。这样的改变,源于2012年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向这里“下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浙江的医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以“药品零差价”为切入点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2012年底作出“双下沉、两提升”决策,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下基层,方便群众就医。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浙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加快,特别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理在创新,浙江百姓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一直居全国前列,各类调解、仲裁等纠纷解决机制完善,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宁。

  这也是一种随着现代教育日益普及、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带来的精神丰盈感。

  永嘉石公田小学有23名学生,许多为留守儿童。从2010年开始,学校专门根据留守儿童特点摸索出一套山水田园教育方法,以周围的山水田园风光作为课程开发资源,以大自然作为上课地点,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学会珍惜生命、健康成长。而在永康,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开设“乡村小康学堂”,村民经常参加书法、绘画等多种文化和技能培训。

  农民学艺术,在浙江已不是新闻。截至今年6月,浙江农村已建成5371家文化礼堂,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对教育的重视,令人对浙江刮目相看。人们看到,这里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逐步改善,职业技术培训也快速发展,更惊艳的是,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大学等依照国际标准创立的大学陆续开办……到2020年,浙江将形成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支撑体系。

  获得感还来自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除了构建内畅外联的“四大交通走廊”、打造全省一小时交通圈,偏远的山村也有了公共汽车。可以说,浙江的不少村庄,一步跨越到“信息时代”,因为“信息网”正在新兴,浙江推进百兆宽带进村入户工程,为这些乡村的创业创新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标签: 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